我对 “做产品” 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分类 [产品经理]
2024/1/5 9:24:17 浏览量  2205 喜欢  27
导读:用户与产品双向奔赴是低概率事件,​多关注手里的鸟而不是飞走的鸟。只有坚定留下来的用户,才能释放高价值的信号。

我对 “做产品” 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曾经为一家公司做咨询的时候,指出了业务停滞的三个关键性错误,并由此出发,阐述我对 “做产品” 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在过去的时间里,但凡是以下这三个出发点的立项,全部失败,从无例外。

  1. 复制友商被验证为成功的模式,但我们与友商的用户结构,社交生态完全不一样,南橘北枳,复制一个死一个,没一个能活过三个月
  2. 一件事很难,既没有产品思路,也没有市场信号,还没有健壮的产品逻辑,而是要求迎难而上,喊口号的时候倒是响亮,就是全无头绪,没多久声音就越来越小,被巨大的挫败感打倒
  3. OKR 从平台的获得感出发,而不是从用户的获得感出发,先考虑平台在其中有什么收益,再去找用户价值的落脚点——但又找不到坚实的用户价值,于是向着海市蜃楼前进

从这三个出发点的立项,过去有活口吗?

一个都没有,百分百仆街。

这是第一个关键错误。

第二个关键错误是,过度追求平台收益的确定,突破性进展的确定性,希望找到一条路,确定能带来让公司满意的收益。

这个想法当然没错。

但过去很长时间,从来没有任何项目获得让公司满意的收益。这是为什么?因为平台生态年久失修,老化的结构与生态已不能贡献满意的增量收益,对第二曲线的风险投资又全部失利。

在这个产品阶段,对挫折的归因是产品创造的用户价值不能支持业绩增长目标,只能对社交生态进行大修,提升核心结构的竞争力,社交生态的生命力。这样的结构性维护以半年为单位,半年内不会有显著的产出,但预期在半年后拉出更漂亮的增长曲线。

第三个关键错误,涉及我对产品项目管理的一贯看法。
  • P8:项目 owner,动态调整阶段性重点,调动资源实现目标,具备强烈的主动性与斗志
  • P7:项目核心成员,主力完成目标,确保品控,有一定的复盘迭代能力
  • P6:落地执行上面交待下来的任务

简单来说,如果任务难度不高,可以交给 P6。

如果任务难度较高,但解题路径明确,可以交给 P7。

如果任务难度很高,解题路径不清晰,需要不断动态调整阶段性重点,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完成目标,需要在受挫的时候保持旺盛的斗志,这种事,只能交给 P8 来完成。

我们过去的错误,就是把 P8 才做得好的事,交给 P6 去做。结果可想而知,就连高质量的复盘都得不出来。

所以,先划重点,什么是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事?如果足够重要也足够难,就让 P8 自己带头打下来,不能把责任推诿给他人。

其他人要不配合 P8 去完成任务,要不做一些难度没那么高,解题路径也很明确的任务。

不要越级打精英怪。

这么做,看起来同时推进的重点任务,受限于 P8 的时间分配而减少——但老调重提产品经典法则 “少即是多” 。

专注有着强大的力量。

P8 亲力亲为,职级确保了足够的资源供给,责任感也确保了不怯战不甩锅。这样的重点任务,P8 出马才有更大的胜算,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放下一部分管理职责,披挂上阵。

讲完了关键性错误,接下来聊到我做产品的底层逻辑。

首先,产品的冷启动是玄学,取决于创始团队与市场缺口的相性,没有任何规律可以复制。

冷启动成功后,产品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核心用户,并致力于给核心用户提供超预期的满足。

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于挽留若即若离的用户,或是加强轻度用户的粘性,总想找办法提高他们的留存率与活跃度。但这部分用户释放出来的信号大部分是噪音,即便满足,他们可能还是会离开。

产品应该有一条健壮的主线,去服务好自己的核心用户,只有核心用户释放出来的信号才是明灯,其余更多是噪音——跟你要这个要那个,真给了他们,最后多半还是会离开。

用户与产品双向奔赴是低概率事件,多关注手里的鸟而不是飞走的鸟。只有坚定留下来的用户,才能释放高价值的信号,指引你怎样加强主线。

当产品主线超预期满足了核心用户,不仅吸引来更多同类,还会自然而然地价值溢出,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一层接一层破圈。

经典案例如小红书:一开始以女性购物作为核心场景,泛化到美妆,泛化到本地生活,泛化到一切主题。当小红书的内容丰富度自然而然地吸引来一部分男性用户,信号清晰无误,这时再发力拓展男性向的内容场景,以至于我都会每周打开小红书 3-4 次刷旅行笔记。

那么,如果以上路径如此伟光正,我们该如何超预期满足核心用户呢?
  • 发现一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甜蜜点,加强这样的甜蜜点
  • 复制扩散,让更多用户也能感受到类似的甜蜜点
  • 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核心链路的转化效率

也就是先细腻地搞清楚核心用户如何获得满足,对满足进行分拆分析,扩散和放大其中可复制的部分。

这些信号并不能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得来,而是长期大量观察用户行为,分析行为数据,试图去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产品经理也好,高 P 也好,在这里都要去吃一手数据,不要吃别人的二手总结。就算是吃二手总结,也要求在总结里附带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原始数据去核对总结,敏锐地捕捉市场信号。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