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试的两个观点
1、你觉得最好的面试状态是什么?
我发现大部分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都显得很紧张、很拘束。随着交流的深入,可能会有所缓解,但第一印象确实会扣分。
其实从双方第一次见面开始,面试官对求职者的评价就已经开始了。当然,如果前期有过电话或微信的沟通,开始时间会更加提前。
面试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值得用一个长篇系列来慢慢拆解。在这个系列开始之前,我想先分享自己对于面试这件事的看法。
首先,面试应该是平等的,虽然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本质上也是相互选择的过程,因此求职者并不是卑微的一方。换个角度讲,如果你卑微的入职了一家公司,那也大概率是你在这家公司卑微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我喜欢在面试的时候问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加入怎样的公司和团队?
有些求职者回答的确实很好,我很喜欢。但也遇到过一些求职者回答:我都行,只要公司能够给我机会就好。
这种人,无论他面试时的表现多好,我都不会考虑。当然,说这些话的人,也没有表现好的。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规划和预期,更没有与面试官平等对话的心态。
我在求职的时候,即便遇到自己很想去的公司,也会降低自己的得失心,试着和面试官平等沟通。
其次,你觉得最好的面试过程是什么?
我在作为面试官时,特别想寻找到一位能够和自己就某个话题深入交流,探讨的人。
但说真的,我没有遇到过。也许是我们有行业的特殊性,也许是二线城市的整体求职者水平有限,但即便抛开行业,对于产品这个岗位,产品思维、产品管理等等很多话题,我想找到可以深度探讨的求职者。
如果我遇到了,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留下来。
换个角度讲,我如果作为求职者,也特别希望有机会和面试官深度沟通,让他也能打开话匣子,通过我的讲述激发他的分享欲。
在这一点上,我去年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过,这个人也成了我现在的领导,因为我觉得他说的很对,而且敏锐的指出了我的问题。
虽然我们是求职者,看似需要公司给予这个工作机会,但实际上,我相信真正吸引人的,一定是自己坦然的状态,以及有条理有深度的回应。
所以,在第一篇和面试相关的体系文章的写作伊始,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逐渐找到这种平等、深入的状态。
如果你找不到,要么是自己心态不对,当然更大的概率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还没有达到让自己足够做到平等和深入。
2、面试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吗?面试当然是为了找工作。
这个目标是一定的,但是我希望我们在面试过程中还能寻找一种状态,那就是“能力自检”。
我毕业第一年,在和老领导沟通的过程中,他就表达了一个观点: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最好都能出去面试几次,看看自己现在是水平如何,同时了解市场的能力需求和变化,从而找到下一步自己成长的目标。
作为公司的领导,能够说出这种话我还是蛮惊讶的。虽然我并没有按照他说的每隔一两年出去试试,但很庆幸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有了通过面试自我检视的理念。
求职是一件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在寻找公司,公司同样在寻找合适的人。
上一个问题中表达了求职过程中的平等心态,这里同样是基于面试的目标来调整心态,以及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面试”这件事。
职场上有两类人,一类是频繁跳槽,没有形成有深度的竞争力;另一类是跳槽很少,自身能力和公司深度绑定。
我曾经属于第二类,在一家公司工作了7.5年,大概在第五年的时候尝试着看其他机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很难复制到其他企业,但在本企业却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这就相当尴尬。
如果我们把面试的目标定为拿到offer,我个人认为这样就浪费了面试的价值,原本面试就是通过面试官的问题,不同的公司和行业,来客观的评估自身能力在市场中的定位。
按照这种心态去面试,即便不通过,也能够觉察自身不足,回到公司、回到业余时间有目标的做提升,并不会付出什么额外的成本。
如果通过了,也可以复盘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还可以继续提高,或者面试中级产品成功了,下次是不是可以挑战高级?高级成功了下次是否可以挑战总监?
这也是一个持续打怪升级的过程,有即时反馈,有不一样的视角。
所以,我做模拟面试也是一样,并不是以帮你快速解决找工作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帮助,但不是出发点),而是以我的视角来对你做出客观评估。我的反馈会尽量全面,这就比我们去真正面试多了重要的环节。
我希望大家在面试的过程中能够摆正平等的心态,以评估自身能力为出发点,和面试官展开某些领域和话题的深度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收获不同的认知,拿到心仪的offer也是迟早的结果。
很多时候就是“求之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后续我关于具体面试的注意事项,问题的拆解,其实都是以提升产品思维和产品能力为基准,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