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不需要大厂产品经理
一位创业者找我去给产品部门培训,他讲述了自己的烦恼:高薪挖来大厂产品经理,结果发现虽然理论挺高大上,但就是落不了地。
去年,好几个 SaaS创始人来拜访我,说自己最大的烦恼,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产品经理。
其中有一家SaaS 公司,因为很早就开拓了国际市场,盈利能力非常不错,从大厂挖人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很显然,大厂并没有他想要的产品经理。
互联网退潮,真的改变了好多事情。
仿佛还在昨天,随便一个大厂 P7 被输送到社会,都能引起创业公司哄抢。
在那时候,互联网大厂是创业者崇拜的偶像,他们都幻想着把大厂的“屠龙术”移植过来,复制大厂的成功故事。
大厂的高管不敢想了,但是大厂产品经理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自然受到了创业者的追捧。
同时, “核心团队来自于阿里巴巴等知名大厂”,也可以成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名片,甚至赢得投资人的认可。
那时候,高薪招聘几个大厂产品经理,确实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但是现在,互联网退潮、创业退潮、投资退潮。
大厂产品经理的诸多优势似乎都消失了,他们正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 “眼高手低”的代名词,创业公司弃之如敝履。
按道理说,论素质,大厂产品经理很多都出身于名校;
论能力,大厂产品经理面对的业务复杂度,比创业公司高太多。
但是失去了“大厂光环”以后,为什么大厂产品经理就“被嫌弃了”呢?
核心还是在于:创业公司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和大厂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
创业的核心是“发现和抓住商业机会”,比如增加核心功能的数量,扩展产品和客群边界;甚至打造一个新产品,切入全新的市场。
相比之下,边边角角的细节并不重要。
而且,对于软件创业公司来说,产品是最核心的存在,没有之一,所有部门都要围绕着产品转。
所以,产品经理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核心,不但要具备设计落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行业认知、商业视野——这是发现和抓住商业机会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公司的(真)产品经理就是小 CEO,这句话确实不假。
而大厂就是另一个极端。
首先,大厂早就度过了创业阶段,商业模式和核心产品基本已经定型了。
他们对(大部分)产品经理的要求,其实不是开拓新的市场,而是负责迭代“边边角角的细节”。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已经不是产品,而是运营、商务。
相比于创业公司产品经理的核心地位,大厂产品经理更多是一个辅助角色,根本没机会参与核心业务的决策。
而且,由于大厂复杂的组织架构,大厂产品经理需要把太多的时间用于部门间协作,真正设计产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产品星球的一位会员,去年从创业公司跳槽到了某顶级大厂。
虽然试用期表现优异,甚至得到了部门唯一的晋级加薪名额,但是他仍然决定离职,降薪去一家SaaS 创业公司。
我问他为什么要放弃高薪,他说:
我在大厂呆下去,除了混个大厂光环,提升下部门协同的能力,专业水平很难得到提升。万一年龄大了被裁员,又得面对一次职业生涯危机。与其这样,还不如早做打算。
其实,他也说出了很多大厂产品经理的担忧。
可惜的是,大厂产品经理都习惯了被圈养,失去了主动改变的勇气。
在以前,大厂不断开疆拓土,产品经理有着广阔的晋升空间,大家都幻想着可以在大厂一路向上,早早实现财务自由。
但是现在,大厂进入了守成模式,内部阶层固化严重,大厂产品经理是越来越难晋升了。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很多 P8 级别的产品经理,在大厂也无非是个螺丝钉,除了大厂,他们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你可能会问:王老师,你说了这么多大厂“坏话”,是不是想劝(Hu You)我们不要去大厂?
不,如果大家有机会,还是建议大家去大厂学习几年。
我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做部门负责人,把以前的一个下属从传统软件公司挖了过来。
几年后,我离开创业,他也离开公司去了一家传统大厂,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后悔来互联网吗?
他的答案是“不后悔”,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很多产品和机制,确实是非常先进的。
比如,我们设计的交易结算平台,每个月要处理几百万条交易数据,在传统企业很难有这么大的数据量。
再比如,我们的财务核算系统,有几百个公司主体,而且核算到了每个部门。虽然我们外采了成熟 ERP,但是我们打造了互联网产品级别的移动端,这些都是在传统企业、创业公司是很难学习到的经验。
但是,什么是产品“经理”?
他应该是产品的经营者、决策人。
哪怕业务再复杂,如果你只是一个执行者,如果你只知道怎么满足用户需求,而无法站在商业层面、整体业务层面思考问题,那你就不是产品“经理”,而只是一个功能“设计师”。
而创业公司,需要的是真正的产品经理。
也只有真正的产品经理,脱离了大厂平台后,仍然能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