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长时代的产品经营逻辑——我这三年做四家顾问的全面总结
前几个月和高 P 朋友聊天,哭笑不得。
他说,现在装勤奋装积极的人不仅仅是员工,老板也装。许多老板走进周会办公室都要做不少心理建设,明知道这个阶段勤奋没用,折腾三年了就是不增长,但又看不得大家躺平,所以要装出积极的心态,深呼吸,做好表情管理,走进会议室主持周会。
然后大家和老板一起装。
如果未来三五年,没什么大的改变,低增长成为常态,行业可能就要迎来分批裁员超过 50%。现在的人员配置与薪酬结构是为高增长阶段设计的,预留了大量的冗余,不仅放大成本,也降低效率。人越多,人和人的摩擦力越大,决策质量越低,这是不变的管理铁律。一旦增长停滞,冗余就变得格外刺眼。
看看推特从 7500 人裁到 1500 人,一年半后运转如常。
那么大裁员是唯一的出路吗?
也不一定。
之前在犬校的一松,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时犬校讨论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对效率的影响,一松说,远程协作必然降低效率,毋庸置疑。但如果远程协作成为了行业趋势,哪一家公司演变出远程也能最大比例维持效率的协作方式,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这就是古典产品经理信奉的演变论,不强调个人意志与英雄叙事,而是跟随环境,适者生存。
2022 年以后,有些我一直信奉的价值观,现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 “信号论”。
什么是信号?我的理解是市场释放出可被观测的信息素,明里暗里表达有哪些用户需求是市场未满足的,用户敏感的,用户价值较高的。
最标准的信号,一定以有代表性的用户行为为基础。如果没有行为,只有用户表达,很可能是伪需求。最糟糕的信号是用户行为与表达都没有,仅仅出于自己的想象——严格来说出于对目标的贪欲。
出于饼,也止于饼。
在 2012-2021 的互联网黄金十年,尤其是前六年,中国互联网充满了各种高价值信号。2017 年以后,信号越来越少,而大平台的触角越来越宽。黄金十年结束后,几乎每个人都沮丧地意识到,浅表层的高价值信号被开采殆尽,深层挖掘全无头绪,如同在沙漠里打井。
这时,不仅找不到高价值信号,过去那些显性的信号探测手段,比如用户反馈与数据挖掘也大都失效。探测信号更多靠的是体感和各种草蛇灰线,更隐约和微妙,探测到的也大多是贫矿。
怎样探测市场信号?
信号来自大量的市场触点,尤其是强者和市场产生的大量触点,才能在贫矿里探测到信号。
头脑最好的人对市场才有足够的敏感度,一线员工经常对信号视而不见。 发现信号要求的不仅仅是头脑,还包括这个人与垂直市场的契合度,对产品生态的洞察力。一个发自内心喜欢垂直市场,融入产品生态的 75 分老员工,大概率比 90 分的空降高 P 更容易发现信号。 头脑最好的人如果作为管理者听汇报,看总结,吃二手材料,那么他一定是迟钝的。必须自己与市场产生大量触点,直接吃掉一手信息。触点越密集,发现信号的概率越大。
这就是很多创业者早期成功的秘诀,也是中后期衰退的归因。高级管理者更愿意定义目标而不是接触市场,但他脱离市场之后,定义的目标没有信号指引,往往是凭空捏造的。因此,产品早期多有神来之笔,中后期则变得平庸,在巨大的势能推动下保持上升,直到显性机遇被开采殆尽。
下属可能头脑还不够好,也可能重执行,市场嗅觉不够灵敏,或是变通性不够灵活。 下属与垂直市场的契合度不够高,毕竟是奔着高薪高职位来的,对市场的洞察不能与创始团队相比。 下属找到了一些信号,但达不到公司的高指标要求。
于是被寄予破局厚望的高 P 来一个献祭一个,大多数活不到一年半以后。
对用户价值有着明确的提升,尤其要注意把用户价值与用户体验分开。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验证价值提升。 推测演变概率——也就是哪些信号在稳稳落地之后,具备更大的泛化可能性。
这里的关键是:先站稳,再泛化。一定不要把泛化本身作为目标,因为站稳之后是否出现泛化的信号,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事情。应该将信号本身的用户价值作为保底收益,拿到这笔收益后,如果还能一步步泛化扩张,则是惊喜,但不强求。
我这么说,太虚了,那就聊点可落地带指标的。
当产品处于高增长阶段,高价值信号跟捅了马蜂窝一样扑面而来,显而易见的北极星是日活,时长,GMV 这些核心指标。但今时今日,追求大盘高增长无异于刻舟求剑。
这时就要提到我的另一条价值观:产品不是被产品经理定义的,而是被用户行为定义的。
严格来说,产品是被深度用户行为定义的。
每一款产品,甚至每一个重要功能,都有自己的深度用户。数据定义通常是 “月访问天数” 这个指标。用户访问越频繁,则深度越深。
我再重复一次:产品是被深度用户行为定义的。
深度用户创造的内容孵化了 UGC 产品,深度用户活跃的使用与分享形成了品牌口碑,深度用户的反馈更准确也更具备启发性。不管产品经理怎么设计,深度用户自顾自地使用产品,沿着被他们踏出来的这条路径,产品才能一路向上。
而深度用户的行为,往往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破圈,泛化,从而捕获更多的轻度用户。相当于产品飞轮是创始人设计,并且由深度用户众包建造的。
当产品发展到某个阶段,创始人几乎都会忘本,忘掉产品是被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的深度用户给托起来的,更看重以轻度用户为主的大盘数据。
但在低增长时代,显而易见的用户价值与市场规模已经抵达了边界。破局的思路不是疯狂拉扯以轻度用户为主且信号微弱的大盘,而是想办法提升深度用户的活跃率,创造下一轮的演变概率。
相对于大盘,深度用户的黏性更强,诉求更多,画像更清晰,行为更积极也更容易牵引。当大盘信号微弱的时候,深度用户未必十分满足。虽然这部分用户的数据提升不能带动大盘,但美好的预期是:拓展深度用户的使用场景,新场景的感染力捕获更多轻度用户,建造新的飞轮。
因此,北极星指标首先设置为深度用户的活跃率增长。对于大中型产品,这里很可能对深度用户进行分群,为不同的人群定制不同的增长手段。
其次还是那句老话,把用户价值与用户体验分开。优先提供新的用户价值——尤其是演变概率更大的新场景新价值。更看重新场景的活跃率,敏锐地嗅探哪些场景释放出了泛化的信号。
最后,把用户价值作为保底收益,实现预期的用户价值就保底不亏,泛化是意外之喜。否则很容易心态动作变形,没有信号也要生造信号,基本上是必败的结局。
以上观点,我其实有很多可以讲的案例,但不想唠唠叨叨地提这几年的顾问经历。
总之,老板要求的高增长目标,高确定性,我做不出来,我离开后也没人做得出来。
而我想做的,有把握提升深度用户活跃率,也有机会继续泛化,建造新飞轮的一系列新项目,因为一开始针对深度用户,老板认为目标定得太低,不如把研发资源调动去打大战役。
打一场,输一场。
到后面大战役输不起了,他们也会做一些提升深度用户活跃率的项目,但漫不经心,还是因为深度用户的占比较少,项目预期不高,不能一眼看到伟大胜利。
这就是老板们的成就阈值太高,已经忘掉了当年一步步走过来的革命家史。
只有承受不确定性的人,才会有更大的胜率。
只有深刻理解概率的人,才会有更大的胜率。
当高价值的市场信号悉数衰竭,意味着确定性的消亡。强求确定性如同螳臂当车。在被不确定性统治的市场周期,唯有承受不确定性,遵循市场信号的指引,尤其是遵循深度用户的信号指引,然后等待演变的发生。
做正确的事,等待概率的发生。
正如古人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功不唐捐”。在某些市场阶段,「正确」和「确定」是两件相反的事情,正确的道路并不一定会将你带向高确定性的增长,但那依然是你面前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就是概率的意义。
信号:跟随市场释放出来的信号去制定目标,而不是先定目标再找信号(这条死路)。高增长与低增长阶段释放了截然不同的信号,不可刻舟求剑。 触点:发现信号的人,一定头脑很好,与垂直市场契合度很高,深度融入产品生态,变通性很强(而不仅仅是执行力强),差不多是创始团队这个画像。当他们与市场产生了大量的触点,才能显著提高发现信号的概率。如果止步于听二手汇报看二手材料,那么二手信息里丢失了启发灵感的巨量素材。 深度用户:产品是被深度用户行为所定义的。深度用户的活跃行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才能破圈,泛化,捕获更多的轻度用户。 北极星:低增长阶段缺乏强信号的指引,大盘增长如无根之水。这时的北极星指标应专注于深度用户的活跃率提升,寄希望于新场景下,深度用户的活跃行为扩展产品定义,吸引浅度用户形成裂变。 确定性:深度用户是否能建造新的飞轮,这是不确定性的事情。如果强求确定性,则必定心态动作变形。在缺乏强信号指引的阶段,将新场景的用户价值作为保底收益,等待被演变概率击中。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践行这一系列观点,也不会有高增长的确定性。是否能建造新的飞轮?新的飞轮潜力如何?都不确定,所以几乎没有老板与我同频。但在低增长时代,来来回回折腾三四年后,有哪一次大战役达到了公司预期吗?
大量的资源和心气,耗费在一次接一次的折腾中。一心想赌个大的,结果连战连败。
而我更看重可沉淀的产品资产,一系列尝试形成了可沉淀的用户价值/用户场景/团队经验。收益不显著但坚实,不断探索产品的业务边界与团队的能力边界。
前几年,互联网股价高企时,老板们纷纷觉得老子有钱,高薪聘请高 P 来逆天改命,结果一地鸡毛,每年活祭一个人牲。比如某公司大张旗鼓耗费重金的 “人才升级计划” 三年后全部走光。
这里的关键,一是高 P 并不能逆天改命,不能在市场没有高价值信号时凭空满足高增长目标。
另一个隐性的关键点是,高 P 的能力固然很强,和公司业务未必契合度很高。奔着高薪高职位来的高 P,对垂直市场与产品生态的洞察力往往需要一两年来补课。但一年半不出高业绩,他可能就被干掉了。不切实际的高期待一旦落空,则君臣相看两厌。
所以,低增长阶段拼的不是人才密度,不是(路径依赖的)激情燃烧,而是集腋成裘。有耐心地培养对产品知根知底日久情深的老班底,是一项稳健的长期投资,不断绘制产品边界,升级团队能力。
有时候,高质量的复盘本身就是收益。
过去四年,老板们猛攻高增长的确定性,跟在行业热点后面猛抄……基本上没有活口。偶有幸存下来的项目,距离立项预期也很遥远。
但哪怕在低增长时代,也有草蛇灰线,暗流涌动。亢奋求胜固然愚蠢,消极躺平也是怯懦。健康的预期和积极的心气在这个时代是奢侈品,甚至是顶级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