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双边交易类产品才算真正理解什么叫平衡

     分类 [产品经理]
2024/8/15 14:55:07 浏览量  1598 喜欢  38
导读:为了讨好用户,却得罪了客户,依然无法多方共赢。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做过双边交易类产品才算真正理解什么叫平衡

做过双边交易类产品才算真正理解什么叫平衡

最近,淘宝对仅退款策略做了一些调整,简单说就是从一刀切升级成了区别对待。

 

作为用户,我会觉得淘宝的仅退款策略很爽。但作为商家,我可能就会骂人了。

 

现在,仅退款作为一种行业标准被各大电商平台跟进,似乎没有这项功能就残疾了一样。

 

最初拼多多引入仅退款策略是为了约束商家,因为平台上有很多都是白牌商家,质量和品质跟大牌是没法比的。

 

所以,仅退款对拼多多的生态是一种制约性干预,用良币驱逐劣币。

 

但是,东施效颦可能就适得其反。

 

我身边一些开淘宝店的朋友说,每个月都会被仅退款恶心几次,直呼这是个垃圾功能,扰乱商家市场。

 

有的消费者就因为「不喜欢」三个字就要求仅退款,这对于正常买卖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规避这种损失,他们会把退款损失计算在商品价格里,以此来平摊风险,大家都这么做。

 

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而且是大多数人去为那少数几个人买单。

 

在调整后的规则里,淘宝按照商家店铺的体验分进行了分级,大于 4.8 分的,平台不会通过旺旺主动介入支持消费者仅退款,让商家先跟消费者协商。

 

同时,平台还为商家提供快捷申诉通道,平台对商家服务进行质检或让第三方进行商品抽检。如果申诉通过,平台主动赔付给商家。

 

对消费者这一侧,平台将升级对仅退款行为的识别模型,拒绝异常行为用户的仅退款请求。

 

说白了,就是淘宝会识别黑名单用户。

 

其实我一直有个好奇,仅退款上线后对平台生态到底有没有帮助?

 

体验过仅退款的用户在下单心理门槛上会降低么?商家的交易成单率会提升么?平台的投诉纠纷会减少么?用户和客户满意度会提升么?

 

如果用一个单一维度指标去衡量仅退款的执行效果,我认为很难。

 

很显然,这种无后顾之忧的策略会让消费者打消一些下单顾虑,大不了还能退钱。

 

所以,理论上交易成单率应该是有所提升的。

 

但仔细一想,我觉得这里面的逻辑似乎又有不成立的地方。

 

就拿我来说,按照正常需求去选购一款商品,我会考虑品质、价格、好评率等等,而且是本着买来就用的出发点。

 

如果说能降低我决策门槛的激励点,运费险比仅退款更有效。

 

当然,如果我是本着赚便宜的心态去选购商品,那不管好坏我都仅退款,反正东西还能自己留着。

 

如果是这种 0 元购,商家肯定就不干了,平台也会干预了。

 

只有一种情况,仅退款会发挥实际作用,那就是商家确实发出了货不对版的商品,甚至构成欺诈行为。

 

比如,你要买的是可口可乐,结果商家给你发的是可日可乐。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申请仅退款,而且商家也无话可说。至于那一瓶可日可乐,直接扔掉就行。

 

还让我包装发快递退回去?我还嫌麻烦呢!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仅退款适合拼多多用来制约白牌商家们,因为这是通过机制去调节生态。

 

即便淘宝有了黑名单,但进入黑名单之前也是有作案空间的,这些损失和麻烦并没有给商家带来价值。

 

说是回归用户,但也不能无脑回归。毕竟,一个双边平台产品上既有用户,也有客户。

 

为了讨好用户,却得罪了客户,依然无法多方共赢。

 

不过这也是做这类产品的难点,平衡

 

产品可以是一款软件系统,也可以是一套业务规则,同样也可以是一个生态机制。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做过双边交易类产品才算真正理解什么叫平衡。

 

平台型产品经常会推出各种新策略,有时候倾向于一方,有时候倾向于另一方,其实都是在做平衡。

 

电商、出行、生活服务,这些都是双边平台产品,也都有这样的挑战。

 

相比于工具型产品,我觉得这些产品对产品经理的挑战和锻炼意义更大,也更有难度。

 

最近有些声音说做产品没戏了,但我觉得,没戏的不是产品,而是人的选择。

 

这个话题,下次聊。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