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品经理频繁更改需求会令程序员烦恼
编程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其交流对象是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在理解需求时,他们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和语境背景存在差异。
购买香烟的需求差异
例如,一个需求:一包中华香烟售价45元,产品经理给你50元,让你买烟并带回找零的5元。
产品经理认为这很简单,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但对程序员来说,问题就复杂了:这50元是否为假钞?如果不是,应该去哪里买烟?
如果去西安买烟,而西安的烟店都关门了怎么办?
是直接告诉产品经理烟店关门了,还是继续寻找直到找到一家开门的烟店?
如果价格是40元或50元一包,是否购买?无论价格如何都买,还是先征得产品经理的同意?
如何判断香烟的真伪?是否不管真假,只要买了中华烟就算完成任务?买完后是邮寄给产品经理,还是亲自带回?
或者让顺路的同事帮忙带回去?如果买的是50元一包的中华烟,产品经理觉得太贵怎么办?如果是40元一包,是退5元还是10元?
如果产品经理坚持要45元的中华烟怎么办?如果产品经理突然不想要烟了,要求退货怎么办?如果烟店不退货怎么办?如果产品经理要求退货后在别处重新购买怎么办?如果烟店老板同意退货,但没有其他地方卖烟了怎么办!
如果找到了卖烟的地方,价格也是45元一包。买好后交给产品经理。但产品经理听说烟是从西安买的,他想要北京的烟怎么办?
你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
这时你可能会认为程序员过于死板。但实际上,产品经理的简单指令:“买一包45元的中华烟,找零5元”,是基于一系列上下文、生活习惯和常识的。
产品经理的潜台词是:找到最近的烟店,买一包45元的、非假烟的中华烟,并将找零的5元交给他。而对于编程语言,正如之前所说,它是一种语言,其使用者是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没有情感,不理解人类的语言环境、生活习惯和常识。它只会严格按照编程语言的规则,一步一步地执行。
如果没有意外,一切顺利。
如果有意外,就会出现问题。人类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应变能力,计算机和编程语言并不具备。它们只会按照程序员编写的程序,严格执行。
如果意外在预期之内,程序将完美运行;如果意外超出预期,那就是BUG,需要程序员去补充那些产品经理未明确表达的“需求”。
在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如果程序员在买烟的路上,产品经理突然打电话说,剩下的5元回来时再买瓶水。那么,程序员需要重新考虑所有的逻辑。如果产品经理过一会儿又打电话说再买个面包,那就会让程序员非常头疼。从需求的角度讲完,再从程序员编码实现的角度来看。还是刚才的需求:产品经理给程序员50元,让他买一包45元的中华烟,并找回5元。
程序员一听,可能会在程序中固定路径,从线路1去西大街买烟,然后沿线路2返回。但如果产品经理中途要求再买些零食,程序员就懵了!
只能重新设计程序,从线路2出发。
想象一下,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经过十年的学习,有多少人能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
编程语言也是如此,有些程序员可能在大学没有深入研究编程,或者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只是参加了一些培训班,了解了一些编程的基础知识,就开始从事商业编程。这样的程序员编写的程序,往往非常脆弱,一有变动就可能出问题。最后,国内软件开发流程往往不够完善。
有时候,你会感叹,编程真的是一门艺术。
作者:莫西儿
来源:知乎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