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眼中的《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游戏,对产品同学有什么启发?
上周又一次被迫走在了十字路口。
事情是这样的,两周前,我们某新业务线负责人因个人原因(钱少、事多、内卷、不开心)突然离职了,老板环顾四周,突然把目光停留在了我身上。
我虎躯一震,还没想好怎么拒绝,老板便替我做了决定:就你了,要长相有长相,要能力有能力。
都说老板爱吹牛,但你别说,确实有眼光是真的。
话说回来,回看自打入职后的牛马路径,先从负责产品团队开始,近三年,前前后后短暂兼任管理过运营团队、研发团队、测试团队,到现在还挂着经营管理的虚职。
这下好了,又要让我实职管理业务团队,我心想,这是把我当天命人了啊,眼瞅就能集齐六根,拿到通关文牒了啊。
有一说一,我是犹豫过的,我深怕把精力用在带业务上而顾不上产品,生是产品人、死是产品鬼,这忠贞二字可不能忘,咱是真怕Axure变成厉鬼半夜12点来找我。
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呢,我又的确越来越觉得业务洞察的价值极高,我甚至觉得未来的产品经理一定会是产品思维、业务思维、项目思维的综合体。
纯银老师也多次说,真正的用户需求就隐藏在市场前端:对机遇的发现,来自于最强的人与市场的密集触点。
这些触点可能很小、很窄,但只有真的深度贴近市场,才能从门缝里找到为数不多的机会,一句话:未来的机会藏在市场深处。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在知识星球写的一篇文章:
图-↑ 来自知识星球:镜的朋友们 丨文末限时优惠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从网上调研,或者说以产品角色短暂去现场做下客户访谈,这些根本无法与真正跑市场相提并论。
于是,决策逻辑逐渐显现:市场洞察力是我的产品短板,如果能补上就仿佛给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戴上了防护罩,而眼下其实刚好是历练机会。
况且时间也不会太长,顶多两三个月,一旦出成绩,按二老板的一贯作风,不得上岸先斩意中人,我又得屁颠屁颠、开开心心地回咱产品狗窝了。
想到这,我心说,那就暂时接下虎符,先把产品工作适当精简下放一些。
刚打定主意,正要开口,老板似乎会读心术,他说,产品团队你必须仍然要全力负责,这点绝对不能变,你要学会强制分布精力,我建议你50%精力在产品上,80%精力在该业务上。
我差点笑出声,心说老板是昨晚酒劲儿还没过么,这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么,哈哈哈哈。
可细一想,我就哭了,咱还是太稚嫩,在资本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回到现实来说,其实这周最大的感觉就是精力分配,因为某些场景下,即使你再996,可能精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用,那咱该怎么破局呢?
这或许也是很多产品同学都会面临的问题,而如何分配有限精力,却从来都不是一道选填题。
我在之前的公众号文章中就分享过《体验之道》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苏格拉底在桌上放了一个空罐子,并将提前准备好的大颗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直到塞得满满当当。
接着,苏格拉底问全体学生:“你们说这个罐子装满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满了。”
苏格拉底将提前准备好的一袋碎石子倒了进去,然后问学生:“现在这个罐子装满了吗?”
这次,所有学生都不敢作声了。
过了一会儿,班上有一位学生回答说:“也许还没满。”苏格拉底会心一笑,又取出来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
倒完后,他又问学生:“现在请告诉我,这个罐子装满了吗?”“这次肯定满了!”全班同学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不料,苏格拉底从旁边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结果可想而知,水也被装进去了。
苏格拉底指着满满当当的罐子提问:“你们从我做的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话音刚落,一位向来以聪明著称的学生抢答:“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挤一挤,还是可以富余出一些时间来的。”
苏格拉底微微笑了笑,说:“你的回答很好,但不全面。
我还要告诉你们另一个重要经验,而且这个经验比你说的可能还重要——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也许你以后永远没有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必须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前几天在知识星球里和大家推荐了一本刚读完的书——《大力出奇迹:张一鸣的创业心路与算法思维》。
在书中,一鸣同学对优先级思维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喜欢用植物大战僵尸来强调工作中要分清优先级,必须时刻知道哪些事情是是先要去做的。
原来除了延迟满足,大佬对优先级思维也如此推崇。
平心而论,我也一直都在对团队强调优先级思维对产品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咱们有价值消灭待办的底层逻辑。
是的,我的意思是,你对优先级的定义最好来源于价值排序。
用“最好”而不是“必须”,是因为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不可抗力,比如,有些领导就认为马屁报告比市场分析更重要。
为了碎银几两,你不得不妥协。
除此之外,在你能决策的事项上,我建议都用“有意义、有价值”来设定优先级,做日常工作管理,当然,我之前也推荐过滴答清单这款产品,他们的优先级矩阵功能很好用。
说到这里,我想起某同学曾在知识星球向我提问过的一个问题:除了日常管理,优先级思维对产品工作有什么具体价值,比如,需求管理、产品设计等。
我觉得,优先级不仅是一种抽象思维,也可以具象成多种方法论,甚至转化为工具,进而应用到工作环境中去解决问题。
不妨就以需求管理为例,其实在《华为能,你也能:IPD产品管理实践》(上个月刚读完,推荐大家)这本书中就提到过使用BSA方法来管理需求。
BSA法(Basic–Satisfier–Attractor)是对客户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的需求分析方法,该模型体现了需求满足度和客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BSA法主要将客户需求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基本型需求、满意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这点我相信不少同学也都听过,这里再引用书中的定义简单说下:
B-基本型需求(Basic):基本型需求是客户认为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功能。当产品不满足客户这类需求时,客户会很不满意,基本不会去购买这个产品;当产品满足客户这类需求时,客户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该类需求是企业必须满足的,该类属性或功能是产品必须具备的。就如同现在的智能手机,拍照、录像、听音乐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不具备这些功能,就没有人愿意去买这部手机。
S-满意型需求(Satisfier):满意型需求是除基本型需求以外,能向市场细分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需求。如果产品不满足客户的这类需求,客户依然可能购买该产品,但满意度不高;
反之,如果产品满足了客户的这类需求,就会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客户通常愿意为此支付更多金钱。产品满足越多这类需求,客户满意度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这类需求往往在产品开发时就要做好权衡和取舍。
比如,微信这款社交产品,能聊天是基本需求,能看公众号、视频号算是满意型需求,是更大化留存用户注意力的关键。
A-兴奋型需求(Attractor):所谓兴奋型需求,是指本企业产品具备而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具备的,能让客户产生兴奋感和尖叫的产品特性。
满足这类需求的产品往往是具有“卖点”的产品,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产品,每一款在面市前都做足了保密工作,因而让大众的期待值很高。
你看,BSA方法本质上也是在做需求优先级管理,因为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竞争情况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识别客户的基本需求、满意需求和兴奋需求,从而提前规划产品的新卖点,激发和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图-↑ 来自《华为能,你也能:IPD产品管理实践》
最后,还想说一句咱们说过很多次的话,逆周期会不断挤出泡沫,使得未来产品工作只会越来越复合,这意味着工作边界模糊的同时,精力会更分散,咱们闭环效率也要更大提升。
显然,不管是日常工作事务还是具体的产品需求管理,想要保持心流状态,你离不开优先级思维。
排序,或许是最简单、最高端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