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微信群都"死"掉了?

     分类 [产品经理]
2024/10/29 15:00:48 浏览量  201 喜欢  32
导读:从热闹到归于沉寂,到底是什么在变化?

绝大部分微信群都"死"掉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前些年很热衷加的各种学习群现在都"死"掉了。

我自己因为写公众号的原因,陆续建了10多个微信群,最开始都是500人满员的状态。记得刚建这些微信读者群时,大家都热情高涨:

有人迫不及待地分享设计问题和观点;有人分享文章;有人发设计作品求意见;每当我在群里回复提问做分享时,回复的群消息很快就能刷屏,好不热闹。

如果还有老读者正好也加过微信群的应该知道我说的情况(欢迎老读者们留言上墙)

以前经常是一篇文章发出来,至少能收到10多个加我微信的读者,一个微信群通常很快就满员然后又不得不开新群。大部分微信群还都是几年前创建的,现在不仅加的人少了,微信群也大多归于沉寂。群里除了我每周会发文章外和偶尔的问题分享外,其他的消息要么就是发的招聘广告,要么就是没人聊设计话题。

短短几年时间,我从微信群的变化也能对窥见一斑,算是见证了设计行业的变化。

除了我自己创建的设计群,还有更多其他群也已经好久没人说话了。那些曾经红点数字不断的对话框,如今安静得像一片沉寂的雪地。

回想几年前,大家都特别积极,尤其是学习交流群,进群的人总是带着满腔热情:"终于找到组织了!""一起加油!"仿佛找到群就等于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可慢慢地,这股热情退却了。

"我都把那些不说话的群给屏蔽了,"一位读者朋友跟我说,"打开微信看到这么多沉默的群,感觉特别压抑。"而另一位读者说:"我就是进群看看热闹的,群里没人说话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些或许是群沉寂下去的部分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慢慢发现,仅仅加入一个群并不能真正促进学习和进步。群里的热闹更像是一种氛围,当这种氛围消散后,学习的动力也随之减弱。作为见证这般变化最多的群主我来说,不由得感叹:"最初大家都说要互相督促学习,可渐渐地,连每周一次的打卡都坚持不下去了。" 

对比在星球里面打卡的人,能坚持几年的星友真的是变化很大,拿到了好的工作机会。那些大多数没能坚持不下去,选择了走轻松的路的朋友,现在的路似乎变得更难走了。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除了群的落寞,越来越多人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这种若即若离的社交状态,仿佛在说:"我还在,但请保持距离。"从热闹的群聊到安静的朋友圈,我们的社交方式似乎在悄然发生改变。

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社交需求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热闹,有人享受安静;有人把群聊当作生活的调剂,有人则把它视为负担。就像一位读者朋友说的:"群里太热闹的时候嫌吵,太安静的时候又觉得尴尬,真是难以平衡。"

但仔细想想,这种变化或许也不全是坏事。群聊的沉寂,说明大家对社交和学习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务实。与其在群里发些无关痛痒的话,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或许这也在说明,行业变得更加成熟,我们也都成长了,简单的群聊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我之前在公众号上写过一篇引发大家共鸣的文章《为什么大厂越来越少发设计文章了》,说的就是类似这样的变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大部分群都"死"了,但总有那么几个群始终活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群?坦白讲,这种小群我是有的,是因为群里的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圈子,平时也有实际的交流需求,人毕竟还是需要社交的,需要分享的。这说明,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关系,不会因为社交方式的改变而消失。

或许,群聊的冷清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都在学着如何与他人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许这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一样,热情总会退却,但这未必是坏事。它提醒我们,与其盲目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交方式。

那些沉默的群聊,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驿站。它们可能不再像从前那样热闹,但只要有需要,随时都能唤醒。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在经历了社交媒体的喧嚣之后,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时代在变化,我们都在成长,也都在老去,直到群里的人最终都会消失,成为真正的死群。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有同感,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