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必备技能:如何有效绕过业务调研中的雷区?

     分类 [产品经理]
2024/11/5 14:25:00 浏览量  579 喜欢  40
导读:怎么避开调研中的三个常见“天坑”。

产品经理必备技能:如何有效绕过业务调研中的雷区?

调研思维 > 调研方法。

前段时间我们某个新项目立项成功,这是一个新的业务线——目标客群是新的、业务场景是新的、产品设计是新的,基于此背景,所以我们把业务调研看的特别重。

于是这两周,我们该业务线的产品工作主要就集中在业务调研上,大家也都密集出差客访,参加各种行业活动、领域论坛等,都希望能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充分论证可行性,竭力挖掘用户的本质需求。

但是在业务调研中,我们还是踩了不少坑。

说实话,调研就像是做实验,一旦样本被污染,数据就失去了意义,机会成本也会随之产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重新调研的财务成本增加,还有可能因此错失掉的市场窗口。

因此,越是新业务线,就越需要靠谱的调研。

但是,说起容易做起难,这次我们也犯了不少错,比如,对某个业务方向调研不当、分析失误,以至业务逻辑反复修改,导致后续的产品设计工作始终无法启动,耽误了不少时间。

事实上,我们事后复盘,大部分坑都是人为原因所致,如果我们有系统方法论、有实践经验,很多误区其实完全可以规避。

在我看来,问题背后其实很多都是认知局限所致,太多同学都是缺乏调研思维,他们只是单一强化了信息收集的流程属性、弱化了最应该考虑的分析内核——所以,很多同学认为调研不过是例行公事、走个形式而已。

于是,我们能看到很多同学对业务调研、竞品分析叙事逻辑都是别人怎么怎么说,没有自己的观点输出。

在这种被动的错误观念驱使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产品设计上线后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为何PMF这么难以实现?”。

但你要知道,信息收集只是基础(更何况有些同学甚至还不懂真正的信息收集),而基于场景的业务分析才是产品同学的自我修养

因此,本文结合上周的调研经历和团队思考,复盘业务调研中存在的产品误区,向大家分享三个常见的雷区和案例,希望对你有参考。

产品经理必备技能:如何有效绕过业务调研中的雷区?

1、调研不是收集信息,是用户视角的思维应用

很多同学总是简单地把调研当做信息收集的过程,而缺乏系统的认知思维,更不要奢求具备同理心的用户视角了。

甚至,有的同学干脆把调研理解成做个问卷、打个回访电话,压根没有思考收集基础数据的目的——当然,数据收集要有效、准确。

就拿问卷调查来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问卷设计时就缺乏调研思维,没有用户视角,这样收集来的样本信息往往也是不可靠的,又怎么能指导后续的设计呢?

举个例子:

我们某同学上周在设计问卷时就缺乏用户视角,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简单罗列自己的设计疑问,以期望用户给到直接答案,缺乏表面到本质的层次递进和因果逻辑。

比如,我们要调研目标客户对新产品定价的接受程度,该同学的问卷只是一个赤裸裸的问题,只是罗列了几个价格阶梯,询问客户能接受的定价区间。

但其实这样简单来询问客户,其实很难真正获取用户的真实想法,毫无疑问,用户自然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实际收上来的问卷也的确如此,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最低价。

我把这种典型的误区叫做“粗放式调研”——本质上,你给用户的问卷是产品经理的考题,但你要清晰地明白,用户不是产品设计师,无法直接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就好比“起点”、“终点”虽然明确了,但是就不给用户路径,那用户就很容易跑偏,自然也就到达不了终点。

就以上述案例来分析,镜同学认为,真正的调研要把产品定价向下拆解因素,拆解成用户可以回答的维度——首先要看影响用户购买的因素有哪些,而后从这些因素出发来设计调研问卷。

比如,客户的收入水平如何?客户业务的合同类型主要有哪些?合同金额在什么区间?单笔合同的商务成本、毛利润大概是什么区间?等等。

只有从这些收集元数据出发,才能逐步映射节点问题、分析业务需求,同时,这样也能让用户更容易回答、更准确回答。

不管如何,业务调研都是产品设计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万不能有惰性思维、粗放思维,这点咱们必须谨记心中。

产品经理必备技能:如何有效绕过业务调研中的雷区?

2、未调研利益相关者,缺乏全局生态思考

众所周知,在产品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忽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影响可能导致项目失败,这也意味着业务调研同样应充分调研相关方

遗憾的是,很多同学习惯性只在乎直接客户,而对相关方等间接客户天然屏蔽,尤其是在进行业务调研时,总是会本能将其过滤。

但,挖掘、洞察用户的本质需求,往往需要一连串的问题分析,单个角色的反馈是不完整的,往往会缺乏全局的视野,很容易为后续设计带来误导,甚至无法推向市场应用

举个例子:

我们早些年对B端电厂客户做过调度系统,当时我在调研某需求时,我记得当时对直接客户(燃采部)做了非常详细的业务调研,把逻辑梳理的很清楚,可谓调研很充分。

但我当时却忽略信息安全部的调研,结果产品上线后,客户方迟迟付不了款,一问原来客户流程审批不过,客户不敢使用,原因很简单:信息安全部认为我们的设计存在数据泄露的隐患。

你看,这就是很典型的调研不完整带来的“天坑”。

再举个例子:

上周我们某产品同学在调研平台新业务场景,大家都知道交易类平台往往涉及多个业务主体,而且各业务主体大多具有关联性,因为生态的意义主要就在于为上下游主体提供价值流动。

结果,我们该同学只调研了服务中介这个客户群,没有调研终端企业客户群,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调研不完整,原因很好理解,服务中介也是在为终端企业提供服务,妥妥利益相关方。

事实上,我们团队复盘发现,产品同学只调研直接客户的情形十分普遍,可谓是常见的天坑之一,这点大家要引以为戒。

产品经理必备技能:如何有效绕过业务调研中的雷区?

 

3、调研需要获取一手信息,而不是道听途说

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中,获取一手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手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策略,从而避免产品上线后不完整或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

同样的,一手信息对于业务调研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依赖业务政策、行业趋势的新业务线。

举个例子:

上周,我去重庆参加某人力资源的行业峰会,当时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真正调研行业的政策趋势,因为自打《公平竞争条例》出台以后,人力行业受影响颇深,这同样影响我们的业务设计。

之前,行业内小道消息频出,有说政策只会更严,有的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政策可能还会再次松绑,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但是,我们这个业务设计非常依赖政策趋势,不拿到一手信息、真正调研准确,势必会为我们的设计投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果然,我在活动上得到了一手信息,某社会政策研究室的权威专家(参与政策的起草)给到了明确的回复,这让大家都清楚了政策不可能再回头,尤其是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早些年农村都是手压水井,需要先倒进去一瓢“引水”,等到引水和地下水连接上,再用力压井,随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水出来。

而政策就是那一瓢引水,现在这瓢水倒了下去,这几年都没有出水,这就说明市场没有按照国家期望的方向演进,连着好些年都是这样,那就说明不是引水不对,很可能是井有问题。

因此,政策不会再回头,也不可能再回头,一定是持续走向合规化,一定服务于公平竞争的大语境。

你看,这是权威专家带来的一手信息,这就把政策方向讲的很明确,如果我们只是在网上或各种群里调研二手信息,大概率还是搞不清楚政策的可能方向。

所以,作为产品经理,咱们在业务调研时一定要努力创造获取一手信息的条件,尽量避免从二手信息来论证产品设计的方向和可行性。

总之,业务调研是个持续的过程,遵循敏捷迭代的底层逻辑,除了本文分享的三个“雷区”之外,还有很多可能会踩坑之处。

当然,镜子的另一面也在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调研重要,自然也有很多系统方法等待我们持续学习,因为,这是我们的必备技能。

最后,不管怎么说,作为产品经理,咱们都应对业务调研有敬畏之心,努力弥补短板,夯实调研分析的核心能力。

老话说得好: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