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淋的8个故事:支付创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2/21 9:23:40 浏览量  1548 喜欢  37
导读:创新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急于求成,往往会让企业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耐心,错失了终点。

血淋淋的8个故事:支付创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支付创业的世界,像极了一场江湖纷争。

有人背靠大树,成为“地主家的小妾”,依托大场景活得风生水起;也有人草根出身,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难如登天。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而这条线,可能是资源、时机,也可能是一点运气。

这12个支付创业故事,是我与主人公们深度交流后的真实记录。它们不仅仅是商业案例,更是创业者们的血泪史与奋斗史。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独特的商业逻辑、市场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支付行业的残酷与机遇,也能感受到创业者的坚持与无奈。

 

1.
saas模式真的不行?
在一次与某支付清结算解决方案供应商高层的对话中,我提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为中小企业推出一款支付清结算SaaS服务?毕竟,现有的解决方案价格高昂,许多中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但它们又迫切需要这样的服务。比如,市场上成千上万的四方机构,以及那些刚刚起步的小公司,它们对支付清结算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对方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他们告诉我,他们曾经推出过一款支付清结算SaaS产品,但市场反应平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完整的代码和技术框架仍然存在,但这款产品从未真正打开市场。
这让我不禁思考:是支付SaaS模式本身有问题,还是他们的市场策略出了问题?或许,他们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市场切入点,或者缺乏有效的推广手段。于是,我半开玩笑地说:“要不干脆把代码给我,你们技术入股,我来试试?”
中小企业对支付清结算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如何将需求转化为成功的产品,是一个关键问题。支付SaaS模式并非没有市场,而是需要更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
很多时候,产品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模式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执行不到位。可能是市场推广不足,也可能是产品设计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
有时候,失败的产品并非没有价值,它们的代码和技术框架仍然可以成为二次创业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定位和激活这些资源。
市场的失败,往往不是模式的终结,而是新生的起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从废墟中看到重生的机会。
 
2.
全TMD裁了
这是一家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支付软件服务创业公司,最近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裁掉了所有的产品研发团队,只留下商务人员,专注于市场拓展。 产品怎么办?他们选择将后端技术委托给某大型支付软件服务商,自己只负责前端销售和客户对接。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聪明的策略——轻装上阵,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把技术难题交给更专业的团队。“方法总比困难多”, 这种灵活的操作让人不禁感叹创业者的应变能力。
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残酷。没有客户,真的没有客户。 无论商务团队如何努力,市场始终冷清。客户去哪儿了?答案很简单:客户家也没余粮了。 在经济下行、市场紧缩的环境下,客户的需求大幅缩水,支付服务的优先级被一再降低。
这是一个死结:没有客户,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无法维持团队;团队解散,就更难吸引客户。 创业的困境,往往不是技术或产品的问题,而是市场的无情。
将技术外包,专注于市场拓展,看似是一种高效的商业模式,但也意味着失去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在支付行业,技术壁垒往往是竞争的关键。
无论商业模式多么巧妙,最终都要回归到市场需求。如果市场本身萎缩,再好的策略也难以奏效。
创业是一场资源与需求的博弈,尤其是在垂直领域,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无客户、无收入”的死循环。
市场是创业的土壤,没有需求,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根发芽。与其抱怨土壤贫瘠,不如寻找新的绿洲。
3.
没有员工的四方服务商
这是一家四方聚合公司,拥有强大的国内、国际收付款能力,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的全职员工只有一个人——老板自己。其他人都是兼职,按项目合作,按成果分红。
你能想象吗?一家拥有如此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的公司,竟然没有固定的团队。但正是这种“轻到极致”的模式,让这家公司在激烈的支付行业中活了下来。 老板通过高额分红机制,将每一个项目参与者都变成了利益共同体。“把自己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固定成本,还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
你还别说,这种模式还真行得通。项目一个接一个,业务源源不断。 虽然公司没有豪华的办公室和庞大的团队,但它活得很好,甚至比许多“正规军”还要灵活和高效。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创业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勒紧裤腰带活着。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
轻量化运营存在优势,在支付行业,技术和服务能力是关键,而团队规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通过兼职和高额分红模式,公司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吸引优秀人才。
利益共享机制拥有无穷的力量,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绑定,能够激发团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合伙人思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创业的本质是生存,无论模式多么创新,最终的目标都是活下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应对、降低成本、聚焦核心业务,是创业者的生存之道。
创业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
4.
老板自己画原型
这是一位线下班的同学,他经营着一条跨国物流专线,手下有100多名员工。课后,我们一起吃了个饭,随后他送我去机场。在短暂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深圳创业者身上那股特有的韧劲儿。
他的公司需要支付清结算系统,但团队里没人懂这块业务。招来的人能力不足,老板急得亲自上阵。 他甚至专门来找我系统学习,硬是在短时间内赶出了原型和文档。我看了之后,不禁感叹:“不错,真的不错。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创业哪有什么固定的章法?能成事儿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无论是老板亲自画原型,还是临时抱佛脚学习新技术,只要能解决问题、推动业务发展,就是值得肯定的。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业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难题,亲力亲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态。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应对,找到解决方案。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临时调整策略,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创业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推动业务发展。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只要最终能达成目标,就是成功的方法。
创业无定法,成事即王道。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灵活与坚韧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5.
谁说老板,不需要懂技术
这是一位来自线下班的董事长学员,当我收到他的名片时,不禁有些惊讶——一位拥有全支付牌照的董事长,竟然亲自来学习支付相关的课程。 中午我们一起吃饭,晚上又在咖啡馆聊了很久,话题从国际支付的机会到挑战,无所不谈。
他的公司在某个国家拥有全支付牌照,这本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然而,技术能力的薄弱成了他们的致命伤。 尽管花了大价钱从大厂挖来了支付领域的顶尖人才,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重要的合作机会,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而错失。
这位董事长坦言,自己投了很多钱,但因为对支付行业的认知不足,反而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正因如此,他才决定亲自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甚至邀请我担任他们的支付顾问,希望能弥补技术和战略上的短板。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意识到,老板不仅需要懂战略,还需要对一线业务有深刻的洞察。 就像汇付天下的老总,正是因为对产品和技术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带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拥有全支付牌照是巨大的优势,但如果技术能力跟不上,牌照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与资质的平衡,是支付公司成功的关键。
老板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公司的发展上限。尤其是在支付行业,技术和产品的复杂性要求老板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否则很容易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
在商业世界中,岗位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能够打破边界,发挥最大效用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老板亲自学习,还是跨界合作,都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
老板的认知,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打破边界的学习,才是突破瓶颈的钥匙。
 
6.
商业背后的隐秘关键
这位老板刚刚完成了A轮融资,业务正处于快速扩张期,但在支付清结算环节却遇到了瓶颈。由于团队对支付清结算的认知不足,加上技术人力有限,他们无法独立解决复杂的清结算和账户问题。 于是,老板亲自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他们设计一套支付清结算方案,尤其是清结算和账户部分的设计,因为他们的业务对账务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求极高。
老板的诚意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亲自登门拜访,还特意请我吃饭,聊了很多创业的艰辛与愿景。出于对创业者的尊重和支持,我最终接下了这个项目,以3万元的价格为他们设计两个系统。 这个价格并不高,但支付清结算的设计难度却远超想象。它不仅是支付系统的核心环节,更是一个“黑盒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涉及到资金流动、对账务处理、合规性等多个维度的挑战。
通过这次合作,我深刻感受到:支付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市场占有率的比拼,更是产品和技术能力的较量。 清结算系统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资金的安全性、流转效率和用户体验,而这些正是支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清结算是支付系统的核心,涉及到资金流动、对账务处理、合规性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技术能力。
支付的核心,不是流水的数字,而是背后的技术与信任。只有将每一分钱算清楚,才能赢得市场的长久信任。
7.
小场景,大机会
在支付行业,大而全的场景往往被巨头垄断,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然而,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犄角旮旯”中。
一位老同事的创业故事,他通过切入一个非常细小的场景,成功实现了支付数字化,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这次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细分的场景——一个每年有几十亿流水的同学的业务。通过与这位同学的合作,他成功地将支付数字化,并带着这个场景加入了一家支付机构。这家机构为他配备了专门的产研团队,单开一条业务线,全力支持他的项目。
支付创业并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的场景。相反,从小场景切入,逐步积累经验和资源,可能是一条更可行的路径。比如,二手回收、维修等细分领域,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在支付的江湖中,小场景是大机会的摇篮,细分化是颠覆的起点。

支付创业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颠覆行业的大场景。从小处着手,深耕细分市场,逐步积累势能,最终可能实现以小博大的商业奇迹。正如“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支付商业的成功往往源于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和持续深耕。
 
8.
1500万的教训,谁的错?
这是8年前某巨头支付机构内部的两个创业项目:一个投入1000万,聚焦资金管理;另一个投入500万,专注于SaaS赋能业务。 两个项目都分化出独立的团队,目标是探索非通道的盈利能力,将支付能力对外赋能,寻找新的增长点。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两个项目都被一刀切地砍掉了。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两个领域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甚至有一些公司已经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这家巨头支付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却在这两个项目上折戟沉沙。
问题出在哪里?是时机不对吗?是市场不够成熟吗?还是团队的执行力不足? 或许,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既要又要”心态——既想快速看到成果,又想做得完美。大企业往往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创新和探索需要时间和试错的空间。
创新需要耐心,无论是资金管理还是SaaS赋能,都需要时间来验证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大企业往往因为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创新的长期性。
即使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如果执行策略不当,资源也可能被浪费。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资源,更依赖于正确的方向和耐心的执行。
大企业往往面临“既要又要”的困境,既想快速实现盈利,又想保持创新。这种心态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错失。
创新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急于求成,往往会让企业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耐心,错失了终点。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