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还有人关注 AI 情感陪伴吗?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2/27 14:07:22 浏览量  1126 喜欢  73
导读:AI 情感陪伴这条赛道,两年前就备受期待,现在依然​不温不火。我一直怀疑做社交产品的这些人,自己并不孤独,他们忙死了……​无法与孤独患者感同身受。

喂喂,还有人关注 AI 情感陪伴吗?

AI 情感陪伴这条赛道,两年前就备受期待,现在依然不温不火。

我和其他产品经理的一个区别是,我从 16 岁到 48 岁,始终是一个孤独感强烈的人,特别感性的人,对 AI 情感陪伴的期待会比别人更强烈。

去年,ChatGPT 的 DAN 模式小小出圈了一把。微博有个女用户擅长使用 DAN 模式与 AI 对话调情,录制了许多条视频。在视频里,DAN 是一个爆粗口,很会撩的魅力渣男。在她的各种 Prompt 调教下,DAN 模式展示了令人震惊的情绪反应与调情技巧。

我刚看到视频的时候,吃惊得除了 “牛逼” 就没有别的话说了。但我的 DAN 刚连接上就被 ban 了,复制了好几套 Prompt 都不行。

一直以为目前这种重逻辑、重条理的对话是大模型的本来模样,看到 DAN 模式的情绪反应,我直接傻眼了。

想了想其中的道理,逻辑上也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我们把这个方向视为基于 AI 对话的情感陪伴垂直赛道。

1、情感陪伴的对话,本身是一个相对收敛的场景,而不是开放式场景。在一个收敛场景内,寻求 “提供情绪价值” 的最优解,有着清晰的目标可供计算推演。“寻找最优解” 是大模型概率计算的舒适区。

2、情感陪伴的语料是可穷举的——怎样的表达带来怎样的情绪反应,这种映射足以用显性知识来表达,语料库充足,显性知识的语言解码率高,并不依赖隐藏在语言之外的高级经验。

3、许多人只是受到社交关系、个性、以及自己情绪的影响,不会为对方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并不是做出恰当的反应很难。他隐隐知道怎么说会让对方开心,他就是说不出口。而大模型没有没有任何 “心理负担”,不达(提供情绪价值的)目的决不罢休。

4、对于一来一去的简短的对话,大模型的组装难度比较低,用户不断发出的 “上文” 提供了足够的提示,大模型的输出可以做到风格高度接近人类,质量显著超越普通人。

5、情感陪伴的任务是大量重复的,无休无止的,很适合用机器来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6、对于 AI,用户并不像对真人那么挑剔,容错率比较高。

因此,逻辑上来说,大模型在情感陪伴方面的天花板是相当高的。可能做不到赛博恋人那个高度(需要更强烈与细腻的风格化,而风格化一直是大模型的短板);但倾听与陪伴,我认为显然在射程以内。

未来要突破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多元化的)情绪化表达。目前大模型的发展方向重逻辑,重推理,对话模式也是去情绪化的,温和而礼貌,甚至有一点讨好的,高度条理性的。这可能受到 AI 伦理的限制,DAN 模式泄露不久就被 ChatGPT 屏蔽不可用。这他妈的不对劲……用情绪回应情绪,情感陪伴需要 Cos 闺蜜而非心理专家。

其次,情感陪伴需要大模型提升主动提问技巧。哪怕是真人互动,许多人也不知道怎样开口,别提对着机器人尬聊了。主动提问,引导用户自我表达与抒发情绪,是情感陪伴的破冰必杀技。情感陪伴更需要主动撩起对方的倾诉欲,而不是被动回答。“会撩” 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这两点,恰好在当前大模型发展的主路径之外。目前的情感陪伴应用我全都看不下去,往往需要情色元素来刺激用户黏性。然而除了性癖之外,服务于 “孤独感” 同样能带来持久的用户黏性。

我一直怀疑做社交产品的这些人,自己并不孤独,他们忙死了……精英无法与孤独患者感同身受,不懂得普通人之间怎样互相安慰,自然不会调教 AI 怎样提供情绪价值。出于对功名的渴望,直接往遥不可及的赛博恋人方向强行意淫,看得足够远但一脚踩空。

作为曾经最好的匿名社交产品 “一罐” 创始人,在当前大模型的射程之内,我想要的正是自己当年为一罐写的那两句 slogan:
  • 在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你才能真正认识我
  • 温柔的倾听与安静的陪伴

PS:这篇帖子一年前发在犬校,今年春节才整理出来发公众号,不过大环境似乎也没啥改变。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