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上市:从地摊到港股,河南人真中!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啦!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那必须写篇文章,祝贺一下~
蜜雪冰城的上市,刷新了港股多项纪录:
认购超5258倍:散户与机构疯抢,冻资额高达1.82万亿港元,超越快手成为新晋“冻资王”
基石投资者豪掷2亿美元:M&G、红杉中国、博裕资本等顶级机构提前锁定45%股份,押注长期价值
供应链叙事征服华尔街:165万吨年产能、12小时触达90%县级市场的物流网络,成为招股书中的核心卖点
资本市场为何如此狂热?
答案藏在蜜雪冰城的财报里: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87亿元、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速超40%;终端零售额583亿元,日均开店28家,单店月均销售额13万元
更关键的是,其盈利模式颠覆传统茶饮——97%收入来自向4.6万家加盟店销售食材设备,而非直接卖奶茶。
这种“卖铲子给淘金者”的商业模式,让蜜雪冰城在行业内卷中稳坐钓鱼台。
蜜雪冰城的故事始于1997年。
创始人张红超在郑州以“寒流刨冰”起家,历经家常菜馆、冰淇淋店等业态摸索,最终在2007年确立加盟模式,开启高速扩张之路。
1. 极致性价比:4元柠檬水背后的供应链革命
蜜雪冰城的核心战略是“低价多销”,其菜单上超80%产品定价低于10元,4元的柠檬水、2元的冰淇淋成为“镇店爆款”。
支撑这一策略的,是全产业链的深度把控:
(1)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165万吨,覆盖原料加工、包装生产到冷链配送;
(2)12小时物流触达:97%中国门店实现当日冷链覆盖,原料成本较行业低30%;
(3)原产地直采:与广西百色芒果、云南柠檬等产区合作,实现“从果园到门店”的无缝衔接。
2. 加盟模式:4.6万家门店的“雪球效应”
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达46479家(海外超4800家),远超星巴克,成为全球现制饮品门店数量第一的品牌。
其加盟模式的成功源于:
(1)低门槛与高标准化:单店投资约37万元,总部提供从选址到运营的全流程支持;
(其实有一说一,门槛也不算低,最起码我这个穷人,是开不起店。。。)
(2)强供应链利润:加盟商收入依赖产品销售,而总部通过食材、设备供应获得稳定收益。
蜜雪冰城的品牌建设堪称教科书级案例。不同于其他茶饮品牌依赖联名营销,其自创IP“雪王”通过魔性主题曲、动画短剧等内容,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1. 洗脑神曲破圈:2021年发布的《蜜雪冰城甜蜜蜜》全网播放量超97亿次,衍生多语言、方言版本;
2. 社群化运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话题曝光量达195亿次,用户自发创作助推品牌热度;
3. 短剧与跨界尝试:2024年试水微短剧,进一步强化“接地气”形象。
从茶饮到“万店生态”的边界拓展~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蜜雪冰城构建商业帝国的起点。其未来战略已现端倪:
1. 现磨咖啡第二曲线:旗下品牌“幸运咖”以5-10元价格带切入,门店突破4500家,计划3年内拓至1万家,复制奶茶领域的性价比打法。
(话说,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戴墨镜的老头,也是蜜雪冰城的一员,反正之前我是不知道,哈哈哈~)
2. 餐饮全产业链布局:从原材料种植(合作100万亩柠檬基地)到设备制造(自研冰淇淋机、封口机),再到餐饮培训(蜜雪商学院),构建“卖水+卖铲子+卖知识”的闭环 。
3. IP价值深挖:雪王不仅是品牌符号,更是跨界合作的超级入口。2024年与《王者荣耀》联名推出“雪王皮肤”,单日带动饮品销量增长300% 。
正如创始人张红超在上市致辞中所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奶茶,而是让全球消费者记住,这是一杯带着中国供应链智慧的‘国民饮料。”
当资本市场为新茶饮的“破发魔咒”焦虑时,蜜雪冰城用千亿市值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在营销噱头,而在供应链的每一寸土壤里。
从郑州街头的刨冰车,到港交所的“雪王天团”,蜜雪冰城用了28年讲述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颠覆。
选择股票代码“02097”(寓意创业百年后的2097年),蜜雪冰城展现了打造“百年品牌”的决心,这场上市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当4.6万家门店的灯光照亮全球街头,当6元一杯的柠檬水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蜜雪冰城书写的已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河南智慧与平民消费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