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做(有复杂度的)独立产品可能吗?我觉得,这是一种幻象
零基础做(有复杂度的)独立产品可能吗?
犬校的 PM 同学正在做一款独立游戏,用大模型来画游戏界面。他真的用一句简单的 Prompt 生成了一套交互界面。
我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惊呆了,真,真他妈棒……
但这套界面并不符合他开发独立游戏的实际需求,更像是飞机稿。当他输入具体的界面需求后,AI 返回了另一张图(不方便在犬校之外公开)。二者相比,一夜返贫。
两张图的差距,是 “专业设计” 和 “凑合着用” 之间的差距。
这个案例给了我第一个启发:一句简单的 Prompt 反而可以生成更精致的作品。
因为简单的 Prompt 并不附带实现目标的复杂约束。
在模糊需求下,大模型可以自由组合元素,寻找最优化路径,实现模仿最佳实践的目标。早期 “大模型编程贪吃蛇” 这一类的案例都是如此。这不就是 UI 设计中常见的飞机稿嘛——不考虑具体的需求,仅仅实现模糊目标的最优解。
一旦提出具体的需求,就会面对一个巨大的困难:需求是错的。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苛刻,更严谨的描述是:零基础做产品,提出的产品需求,交互需求,视觉需求、研发需求,本身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强行实现的话,必然质量劣化甚至崩掉。
你具体想做的那个东西,必须以产品经理/交互/视觉/研发侧的专业语言来实现,和专业侧多轮讨论,将原始需求修改编译为合理的产品需求、交互需求、视觉需求,研发需求,平衡合理诉求与专业约束。
就像我跟好的 UI 设计师合作时,经常说,如果我让设计师很为难,那肯定不是他的问题,是我的需求在 UI 层面上不够合理。然后我们多轮讨论,从源头上优化我的 UI 需求,才能得出好的设计稿。
但大模型怎么跟你讨论呢……它只能按原始需求给出一个劣化的结果,你自己发现劣化之处,自己调整需求细节。
因此大模型可以是专业人士(尤其是程序员)的提效工具,外行拿来直出作品的话,想法越具体,作品越离谱。
大模型可以实现一个高质量的需求,但无法帮助你提高需求的质量。
所以我才说:零基础做(有复杂度的)独立产品是一种幻象。
大模型可以进行模糊需求下对最佳实践的模仿,仅此而已。一旦你想做出来更复杂的产品,首先,就要提出各个专业侧正确的需求,再面向大模型,把合理、清晰、简洁的需求拆分为单元任务提交,验收并校准结果。
阿西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算是 “零基础” 吗?
那么仅仅作为专业人士的提效工具,也是很大的效率提升对不对?
没错,但请留意一下我上面括弧里标注的(尤其是程序员)。意思是,研发之外的提效空间较小。
程序员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精确表达自己的代码需求。但 PM 不行,UI 不行,视频和小说也不行,几句话讲不清楚需求。
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你想想看,PM 和 UI 设计师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说不清楚诉求?设计师最恨的也是 “大气一点” “高级一点” 这些屁话。即便是专业人士对话,我跟交互绝佳的有知有行拍档合作时,必须两个人坐一起,手指戳着屏幕讲 “这里不太对,这里太满了” 这些近乎于黑话的语言……
专业程度越高,需求就越具体,越细腻,往往需要隐性的共识来提高沟通效率。往往你对大模型提出完整的修改意见,效率还不如自己上手去改。大模型充其量给出一份草稿的初稿,节约一开始搭框架的时间。
语言是信息的压缩解码工具,当语言高效率传递信息时,大模型的表现惊人。如果存在大量语言解码率低,强依赖双方共识的情况,则大模型笨手笨脚的,气得死人。
重复一遍,这不是大模型的技术发展阶段未至佳境,这就是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语言的局限也是语言模型的局限。
综上,一方面是需求本身的低质,另一方面是需求表达的低效,专业人士可以将大模型作为或多或少的提效工具,但零基础做一款稍微复杂的产品则是幻象。这个幻象来自于,你看见别人写了几句话就生成一款相当漂亮的作品,你觉得,我也能行。
不,你不行。
模糊需求往往缺乏实用价值,然而在零基础的背景下,具体的需求从一开始就是漏洞百出的。当你试图修订这些漏洞时,发现自己跟大模型根本讲不清楚。
交付的质量取决于需求的质量。
尤其是需求越复杂,AI 的组装质量越低。因为被指定的组装元素越多,组装受限制越多,大大提高了组装最优解的难度。就像是模仿贪吃蛇的最佳实践容易,自己动手修改「变种贪吃蛇」可就太难了。
目前用大模型直出作品的案例很多,全都是 “需求简单且模糊”,大模型的自由发挥空间很大。作者对细节也没有要求,大概能实现这个功能就行。一旦作者对细节提出更多要求,则会面对如下三种困境:
需求本身质量较低
需求越具体,需求表达的质量越低
需求越复杂,需求实现的质量越低(被指定的组装元素越多,组装受限制越多)
对于做独立产品来说,小猫补光灯这样的复杂度还好,需求足够简单。一旦产品复杂度稍微往上走一两个台阶,这就和 “零基础” 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别说零基础,低阶专业度都架不住。大模型是熟练工的赋能提效工具,也是小白对未来 “我能创造一切” 的嗑药想象。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