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的 6 大障碍,为何难以跨越?
中国企业软件公司普遍偏小,不仅比不上欧美,甚至比不上印度。
比如,截至到 3 月 28 日:
欧美软件 SAP 的市值为 329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23911 亿元。
印度 IT 公司 Infosys 的市值为 5642 亿元。
而用友的市值则只有 526 亿元。
那为什么中国软件公司普遍做不大呢?主要有 5 大障碍。
第一,企业市场结构
软件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规则,那就是只有服务于大企业,才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盈利。
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结构还是以小微企业为主,大企业占比并不高。
下图来自于信天创投创始合伙人蒋宇捷的整理,从中可以明显看到我国和美国的企业结构差异。
比如:5000 人以上的企业,中国占比不到 0.02%,而美国则是 0.15%。

数据来源:信天创投创始合伙人蒋宇捷
大企业占比太低,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软件行业的市场天花板,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企业业务特点
中国企业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制造业、贸易业为主,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的第三产业相对不太发达,特别是金融业、科技等高端行业占比低,这几年互联网行业退潮也比较厉害。
而恰恰这些行业的利润率更高,业务偏线上化,更依赖先进的 IT 软件创新。
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天生就有更强的 IT 投资意愿。
而目前中国最大的两个行业:制造业和贸易业,经营方式都比较传统,对软件价值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举个例子,为什么飞书一开始发展得很好,后面就开始出现瓶颈?
核心就在于,飞书一开始的客户群体都是科技行业等高端第三产业,这些客户愿意为飞书这样的优质产品付费。
但是,一旦飞书把边界拓展到传统行业,就会面临客户的付费意愿问题。
第三,企业性质
软件公司其实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如果我们回到过去那种“企业办社会”的时代,软件公司就不会有太大的生存空间。
但是中国大企业的性质以国有资本为主,而国企往往强调自主可控,因此他们都喜欢找外包公司定制开发,甚至成立自己的科技子公司自研。
这就导致中国软件行业越来越外包化,当然做不大。
举个例子,最近鞍钢集团预算 6600 万招标 ERP 系统,结果自己的控股子公司以 6300 万的价格中标,用友以 5800 万的价格落选。
要知道,中标的控股子公司才成立了 2 年不到,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我做了一个短视频解读,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卷的国家之一,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中国企业的经营特点就是追求极致的效率,结果导向,不太强调合规。
而欧美企业则非常强调规范、流程和制度,甚至为此可以牺牲一部分效率。
管理软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管理,因此相对适配欧美企业的需求。
而中国企业则会觉得管理软件的限制太多,影响了工作效率,希望通过二次开发来弥补管理软件的不足。
而二次开发过多,不但导致软件公司很难规模化,也严重影响了软件公司的盈利水平。
第五,创业文化
我们常说欧美软件公司赚钱,其实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很鄙视抄袭。
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的产品都存在差异化,从源头上杜绝了价格战。
但中国软件公司普遍喜欢跟风,把价格战作为核心的竞争手段。
进入 AI 时代,这个尿性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连李开复都感叹:大模型项目恶性竞争,做一单赔一单。
第六,国际化
其实我们存在的问题,印度本土市场也同样存在,但是印度就出现了 infosys、Wipro、Zoho等非常优秀的软件公司。
核心原因还是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如今 90% 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软件公司普遍缺乏国际化经验,结果大家都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内卷,当然很难做大。
这 6 大障碍,确实都很难跨越,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根深蒂固的长期问题,短时间很难彻底扭转。
相对来说,国际化反而变成了最有希望的突破路径。
因此,我一直认为,中国软件行业破局最快的途径,可能还不是 AI,而是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