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不像造手机,可能会要命!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4/3 17:43:53 浏览量  1275 喜欢  57
导读:造车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造车不像造手机,可能会要命!

一、一场撞击,三个生命,800度高温下的残酷真相

 

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以97km/h的速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

2秒后,车辆爆燃,800度高温瞬间吞噬车内三人。

家属哭诉:“车门锁死,活活烧没了。”而小米的回应是:“撞击导致起火,不是自燃。”

这根本不是“车门能不能开”的问题。

94码撞击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辆车从30层楼坠落。

这种冲击下,人大概率会昏迷。即便车门自动解锁,幸存概率也微乎其微。

但更残酷的是,车体在撞击后迅速爆燃,留给生命的逃生时间,只有几秒。

二、电池是谁的?宁德时代连说“不是我”

 

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但电池供应商成谜。

网友追问:“电池到底是谁家的?”宁德时代紧急否认,小米至今未公开回应。

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但心脏爆炸了,谁来负责?

新能源车最怕“热失控”——电池一旦受损,化学反应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瞬间释放大量热量。

小米称车辆配有应急拉手,但家属质疑:“烧成空架的车,拉手在哪?”

技术参数再漂亮,若关键时刻失效,就是一张废纸。

三、造车不是造手机,敬畏心比流量更重要

 

小米SU7上市一个月交付近3万台,粉丝为“性价比”欢呼。

但这次事故撕开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造车不是造手机,一次失误可能要命。

智能驾驶的“2秒陷阱”:

小米数据显示,系统提前2秒预警,但人类反应极限是0.5秒。

 

遇难者家属质问:“2秒内谁能反应过来?”车企把“辅助驾驶”当卖点,却把责任推给驾驶员。

 

数据在谁手里?

事故数据由小米单方面提交,第三方监管缺失。

 

专家直言:“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公平性存疑。”

 

安全不该是选择题:

有网友说:“小米的诚意是价格,但安全才是最大的诚意。” 

 

再酷的自动驾驶、再长的续航,若没有安全兜底,都是空中楼阁。

 

四、血的教训:科技必须向善,安全必须前置

 

这次事件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警钟:

  • 对车企: 别把用户当小白鼠。安全设计不是“功能清单”,而是生死底线。

     

  • 对用户: 别被“智能”“性价比”迷惑,买车前先问一句:“这车能保命吗?”

     

  • 对监管: 数据透明化、责任明确化,别让悲剧变成罗生门。

 

写在最后:

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当我们为“21.59万买顶配”心动时,请记住:真正的豪华不是参数,而是回家。

(若你也在等一个答案,转发这篇文章,告诉那些造车的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end ··············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