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微信‘已读’的人,我劝你善良!
最近,微信“已读”功能又双叒上热搜了。
腾讯张军一句话怼回去:“微信从没这功能,以后也不会有!”
为什么钉钉把“已读”当卖点,微信却避之不及?
今天说透背后的产品逻辑。
1. 微信的狠招:顺着人性做社交
朋友圈为什么火?因为人活着就爱“晒”——晒娃晒包晒旅行,本质是求关注、求认可。
微信聊天为什么高频?因为“信息即权力”。谁先看到消息,谁就掌握主动权。
但微信最狠的是:它让你爽,还不让你有压力。
比如朋友圈的点赞评论要点开才能看,就是怕你被红点绑架;聊天记录不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就是怕你焦虑等回复。
张小龙说过:“用完就走才是好工具。”
微信像水,润物无声,但绝不堵你的心。
2. 钉钉的阳谋:逆人性管公司
钉钉的“已读”功能有多狠?
老板发条消息,谁没看一目了然。你装死?钉钉直接电话轰炸到你接为止。
这就是职场社交的潜规则:打工人的命是公司的,手机是老板的。
但钉钉敢这么玩,因为它面对的是“反人性”场景——工作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当生存压力大过社交压力,打工人只能认命。
3. 为什么微信宁死不上“已读”?
第一,社交压力会爆炸
试想:你给女神发“在吗”,她秒读不回,你是不是当场心梗?
同事群里老板@你,显示已读3小时没动静,你是不是想连夜提离职?
张军说得直白:“已读就是道德绑架工具。”
第二,隐私防线会崩溃
你半夜偷看前任朋友圈,结果被“已读”出卖;
你开会摸鱼回消息,领导看见“已读时间”当场抓包。
微信要是干这事,相当于在你家客厅装监控。
第三,熟人社交会变味
微信的核心是“真实生活”,朋友聊天本就不该带KPI。
就像张小龙说的:“微信是广场,不是考场。”
钉钉的“已读”能管住打工人,但微信要是学这招,朋友秒变债主。
4. 产品的终极战场:人性博弈
为什么钉钉能靠“已读”上市,微信却打死不碰?
答案藏在场景里:
钉钉是“生存工具”,用恐惧驱动效率;
微信是“生活工具”,用舒适维系关系。
就像你不会在游乐场装打卡机,也不会在办公室摆旋转木马。
结语:
下次再有人说“微信落伍”,直接把这段话甩他脸上:
14亿人每天发450亿条消息,靠的不是监控,而是“假装没看到”的自由。
没有“已读”的微信,才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