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与构思:怎样将用户的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4/16 11:19:31 浏览量  763 喜欢  73
导读:什么叫 “将用户的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呢?例子其实很少,因为这样的设计特别感性,很难提前讲清楚增长收益,也就很难得到公司支持。

案例与构思:怎样将用户的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 I 人。在产品经理里,我算是特别敏感的,敏感到情绪化会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地步。

什么叫 “将用户的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呢?

例子其实很少,因为这样的设计特别感性,很难提前讲清楚增长收益,也就很难得到公司支持。

我举少数几个可观测的外部案例吧。

1、

最有名的产品案例,可能是航旅纵横的 “飞行足迹”,在地图上汇总展示你的飞行轨迹。这个功能如此受欢迎,以至于被做成了一个付费功能。

  • 用户沉没成本:在真实世界里飞来飞去。

  • 用户资产:有感染力的飞行轨迹,感慨 “这一年居然去了这么多地方”。

2、

我不太玩 steam,平时经常打开的游戏 App 是 Jump。Jump 有一个功能,标记所有买过的游戏,汇总成一面 “游戏墙”。游戏都有漂亮的封面,所以游戏墙也很精美。

更重要的是,Jump 会帮你统计这些游戏按当前的价格,总价值多少钱。

我共有 95 款 Switch 游戏,总价值 13897 人民币。

虽然低频访问——但我特别喜欢这个设计,买游戏的沉没成本,转化为了有仪式感的游戏资产。这个低成本功能也是 Jump 在我心目中品牌价值的组成部分。

类似的功能豆瓣也有,但包装过于繁复和刻板,缺乏仪式感与感染力。

3、

最炸的活动案例,自然是网易云音乐首创的年终总结。

这是 “沉没成本转化为社交资产” 的经典战役。

这样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常态功能来设计,变一下思路,输出月报和季报,不仅仅是年终营销的一波流。比如 QQ 音乐最近就上了每月听歌报告,然而和豆瓣一样包装刻板。

举这些例子,你可以大致看到对应的约束是什么:

  • 用户有真情实感的积累,并且在意自己的付出

  • 这些积累,以有仪式感,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 低频访问,但内心珍惜,构成品牌价值

所以市面上没多少实践案例。(除非你把苹果相册的 “回忆” 也算进来)

第一,“有仪式感,有感染力” 本身是一项稀有能力,需要敏锐的情绪感知和高级的审美。就像各家的年终总结大多东施效颦一样。

第二,因为低频访问,很难向上说服它有多大的增长价值,“品牌价值” 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很难抢研发优先级。

但仪式感,感染力,恰恰是我擅长的。

你看下载量千万,发布十年后还拿了 AppStore 付费榜第一名的「生辰」。

我这辈子还有很多 “将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的设计,一一列举如下。

2015 年:携程旅行足迹

早在 2015 年,航旅纵横的飞行足迹还特别粗糙的时候,我就为携程设计了旅行足迹,风格与今天航旅纵横的飞行足迹很接近,更精巧,并拓展了在携程购票的火车与长途巴士交通。

携程拥有大量空中飞人的商务用户,看着自己这一年忙忙碌碌来来去去,百感交集。

设计第一版已完成,被分管旅行足迹功能的攻略 SBU 拒绝。一方面因为这不是 james 的要求,没有优先级;另一方面,“你做了机票,火车,汽车,就得把酒店,门票也做进去。否则酒店 BU 和门票 SBU 会来找麻烦的。”

阿西巴……

这套设计的重点是在不同的城市间快速穿梭。如果酒店、门票加入进去,零零碎碎,仪式感就被摧毁成渣。

2021 年:taptap 游戏墙与玩家 Profile

这是两套设计。

首先参考了 Jump 的游戏墙,所有通过 tap 下载的游戏汇总在一面精美的游戏墙里。

游戏玩家最重视的一个指标,就是 “游戏时长”:我在这款游戏上花了多少时间。我为 tap 设计的游戏墙会额外重视游戏时长这个要素,并根据时长延伸出来 “我的游戏周报、月报与年报”。

一面精美的,记录了用户游戏史的游戏墙,会刺激用户进行更多的游戏评分,并授权 tap 读取自己的游戏时长,广泛的授权又会增强 tap 评分评价的公信力——玩这款游戏时间越长的玩家,评价可信度越高。因此游戏墙其实是一个赋能中继站。

游戏墙的方案没被拒绝,但即便我是产运一号位,我也拿不到这个功能的研发优先级。

第二套设计是玩家 Profile。大意是,每一款开放 API 的游戏,tap 玩家都会有自己的 Profile。

我拿炉石传说举例。

炉石传说的玩家 Profile 包括游戏时长,整体战绩,近期的时长与战绩,擅长的职业,爱玩的模式,游戏中的高光时刻。关键是,怎样将这些数据整理为有仪式感,有感染力的 Profile,而不是臃肿刻板的堆积。

我对自己的审美是很有自信的。

玩家 Profile 一方面会赋能社区,用丰满的游戏画像替代空洞的社交画像;另一方面,周报和月报也会提升访问频次。

比如:纯银本周共玩了 6 小时炉石,对战 128 把,酒馆战棋 35 把。最爱用的角色是牧师,对战圣骑士时胜率 50%,对战猎人时胜率 85%,总胜率 35%。 本周抽卡 5 包,抽到了 1 张金卡,1 张橙卡。

诸如此类,可惜没详细设计下去,因为这个业务在别的部门,不归我管。阿西巴……

我离开后 tap 启动了这个项目,瞄了一眼,如我所料的刻板。仪式感是某种微妙的感触,大多数人能理解逻辑上的取舍,但很难有审美上的敏感。

2022 年:大众点评足迹

2022 年 11 月,我短暂地接管了足迹这个功能。

之前的足迹,是把你点评过的餐馆显示在地图上,粗糙到没眼看。我把它改造成了感染力极强的,在地图上呈现的 “我的红黑榜”,交互设计相当特别,将地图与笔记/评价融而为一,特别到没法用文字形容,只保留下来了高保真原型稿。

从 “地图与笔记融而为一” 出发,我将这个功能升级为了「地图攻略」。借助点评的 POI 基建与用户基础,本有机会重新定义「本地攻略与旅行攻略」的产品形态,在这个细分领域打出声势,再顺势演变。结果 12 月点评人事大地震,接手项目一个月后,我赶紧辞职跑路阿西巴……

2023 年:出海产品的单曲成就与纪念册

我做顾问的出海产品,是一款海外 K 歌+社交产品。我为他们设计了三套系统,可惜都没被接纳。

单曲成就:为每一首歌设置多项单曲成就,按照唱歌的次数、分数、互动数以及其他隐藏属性,收集单曲成就,作为 K 歌用户 Profile 的核心元素。我很看重音乐 Profile 在社交生态中的演变潜力。

家族纪念册:家族相当于 QQ 群,有自己的空间与歌房,家族活动极为活跃。我的设计是每周,每月,以及在特定的触发时刻,将有纪念意义的家族事件,用有仪式感的方式自动记录下来,无需人工干预。就像历史构成了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基础,家族纪念册记录了家族的历史。更鲜明的画像有利于解决 “家族与新人匹配效率” 这个大难题。

CP 纪念册:逻辑和家族纪念册类似,CP 之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用有仪式感的方式自动记录下来,相当于好友资产的实体化。同时设置 CP 等级,完成一系列 CP 任务可以提升等级,用等级换取华丽的纪念册装饰效果——这款出海产品的用户很吃这一套。不仅有社交高价值,也有营收高价值。

2024 年:博物馆打卡集邮

之前在另一篇公众号里写过,我把中国不同朝代,不同君王拉一张大表,你在博物馆看过这一时期的展品,在大表上高亮标记出来,相当于走进(点亮)了这个历史时代。

这里有许多延伸设计,比如延伸到 X 朝 ? 大青铜器,X 朝 ? 大瓷器……我来出许多张结构化的博物馆展品榜单,勾引爱好者打卡集邮,你看过的展品自动汇总在这张庞大的博物馆地图里。

但怎样才算是 “看过” 呢?

当时是为一款大模型语音导览硬件做的设计,用语音导览听过讲解,就算是看过展品,自动生成本次的博物馆游记小程序。而博物馆年代打卡,榜单打卡,也放在这款小程序里。回顾游记与打卡时,大模型为展品提供了详实的介绍,一秒钟激活回忆。

最终这个硬件项目遇到了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困难,项目中止。

详情:一则胎死腹中的产品灵感,博物馆爱好者看到这个设计会疯

2025 年:还没启动的独立产品

你看,我过去 “将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的设计,一个都没上线。

2024 年底,我又有新的产品灵感,定位在社交媒体工具,其中一部分设计是:将普通用户投入社交媒体的沉没成本转化为用户资产。

这款独立产品算是幼弟,前面还有长兄。我要等到长兄至少进入准发布阶段,我情绪稳定下来,再启动幼弟。不求功名利禄,能够按照我的品控标准完成作品,就很感谢命运的恩赐。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