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了别人的高质书籍,以前的我不屑一顾,现在的我逐帧学习!
未见世界时,书籍是世界的外延;见过世界后,书籍又是世界的注脚。马上就迎来2025年的世界读书日了,本周我们分享阅读书单。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海洋。哪本书曾触动了你的灵魂,哪本书曾改变了你,让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了呢?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来自不同题材分类(小说、理财、医学科普等)、曾改变了别人生活方式甚至人生的书籍,也欢迎文末留言区分享你的“改变书单”。
01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但对于自己16岁女儿自杀的真相,她的父母不敢置信,在他们眼里,莉迪亚成绩优异,朋友众多,每天都过得十分开心,怎么可能自杀?
然而事实却是母亲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医生梦强加给莉迪亚,天天盯着她学知识,一旦成绩下滑就要面对母亲的满腔怒火。华裔父亲在被孤立中长大,对友情充满渴望,所以他最关注莉迪亚的交友情况,总是催促她出去社交,希望她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为了让母亲满意,莉迪亚深夜里啃着难懂的课本;为了让父亲放心,她一次次抱着无人回应的电话假装聊天,直到再也承受不住……
六年前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那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深击中,书中用小主人公的死启发了许多人:我们需要努力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保护内在生命力的完整性,避免让外界的预设成为禁锢自我的牢笼。
读者感言
“家庭,常常是一个装满期待的牢笼。恐怖的是,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无声咆哮。”
因为这段书评种草了这本书,结果大晚上读完泣不成声。书中那别扭、拧巴的家庭关系简直太真实太窒息了,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刺向我!
每一个东亚孩子都能在莉迪亚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无限放低自己,陷入无法挣脱的牢笼,哪怕伤害自己也不想让父母失望!
可是啊,我们生来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的,更无需为别人的期待献上一生。请记住:你永远不要为他人而生,而应该为自己而活。
但小编想表达的是:真正的高手,既不被期待奴役,也不陷入反抗期待的新牢笼。如同道家「逍遥游」的境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他人的期待依旧存在,却已无法成为阻隔我生命自由流动的藩篱。
如果你此刻正被父母、朋友、同事的期待压的喘不过气,或者你是那个给别人“施加”太多期待的人,希望你读一读~
02
《医生,你在想什么》
高产医生作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生亲自絮叨,手把手教学“普通人如何培养医学思维”,一线工作10年,讲述如何理解医生行为背后的思考和动机。
看完这本书,你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能力:寻找及判断最适合的医生的能力;为自己和家庭选择最合适的健康规划方案的能力;理解疾病和现状的局限性,从而不再焦虑,从容生活的能力。
书中附有疾病思维导图、就医流程图,被陶勇、罗翔等名人联袂推荐,成其为“每个人的疾病课”。
读者感言
“想封它为就医小蓝书!现在的人出去吃饭、玩会做攻略,多少人看病前会做攻略呢?一顿饭没吃好不要紧,一次病没看好影响就说不准了。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
“有幸读到王兴医生的这本深入浅出的医患桥梁书,书的内容很多,但我觉得对普通患者来说最实用的就是我的这页笔记。现在无论是自己看病还是带父母看病,都会提前按这个病历模板先捋一下,还会把之前做过的各种检查、化验报告,片子整理好带去门诊。家人慢性病常用药,药量我也会单独拿一张纸记录下来,不仅记录药名,厂家和规格我也会写详细。有了这个习惯后,我们和医生都节约了很多时间。”
这本书算是一本入门级看病指南,改变了许多人的就医习惯,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协作,刷新很多我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看法,重构了医患互动方式,大家闲来无事可以读一读。
03
《这本书能让你戒烟》
本书的作者亚伦•卡尔,是一个有着33年烟龄、一天100支烟、声称“不抽烟毋宁死”的家伙。正是这位老烟枪发现了轻松戒烟的秘密!他在书中指出,只要停止吸烟1小时,人体血液中的尼古丁成分会下降到1/4;停止吸烟72小时,尼古丁在人体内的反应就会完全消失!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烟瘾,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依赖,而是心理依赖,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恐惧一旦离开香烟,就无法应对生活的压力;会非常无聊,注意力下降;会脾气大发,情绪不佳;不过,更让我们恐惧的还是戒烟无法成功,只能一辈子做烟瘾的奴隶!殊不知:这些恐惧都是由吸烟导致的,永远无法靠吸烟缓解!这本书就是要帮你克服心理恐惧,轻松告别烟瘾!
读者感言
“反正我才读了2/3不到,就把抽了32年的烟给戒了,剩下的1/3到现在也没再去读。”
“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然后买来给老公。他看完戒了半年复吸几个月后又看又开始戒…第三次总算成功了,现在戒烟六七年了。真的挺感谢这本书作者。”
“真的有用,这本书废话有点多,能精简3分之2,我21年烟龄戒半年了,一口都不想吸,而且非常反感烟味了。”
无疑,这本书的标题是成功的,它本质上利用了人类对“简单解药”的永恒渴望。它像一面照妖镜,映出当代社会的两大病症:速成主义偏执和自我救赎焦虑,如果你也有戒烟焦虑,不妨一读~
04
《稀缺》
不知不觉2025年又过去1/3,你是不是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资源总是捉襟见肘?《稀缺》这本书或许能给你答案。它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如此忙碌和匮乏,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来打破这种循环。
本书的作者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进一步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读者感言
“穷人永远缺钱,忙人永远缺时间,原因在于思想上存在“管窥”之见。短期的“专心致志”加重带宽负担,每个人都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最终稀缺让人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这本书戳破了现代人焦虑真相。如果你总在截止日前熬夜赶工、工资刚到手就捉襟见肘、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非常建议你看这本书。作者用"带宽负担""管窥效应"等犀利概念,揭示贫穷与忙碌本质是同一种思维陷阱:当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度占据时,人们会陷入认知降级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适合那些每日为生活奔波,却总觉得力不从心的人。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工作多年的职场人,无论你是月光族还是负债族,只要你觉得自己正在为时间或金钱发愁,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05
《小狗钱钱》
这本书本来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理财书,但出版后,作者却收到了源源不断的成年人来信。原来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理财启蒙!作者舍费尔说:只要掌握了金钱的规律,赚钱并不难。哪怕你家境普通,运气不佳,但努力成为被金钱喜欢的人,也能像小说主人公一样脱贫致富。正沉迷于买买买的人,非常建议翻开这本书,和小狗一起开启“养鹅计划”!
读者感言
“这本书中有个七十二小时原则,大概意思是,如果你决定做一件事情,那么就要在72小时以内开始做这件事,如果过了72小时你还没有开始做,那么很大概率这件事你就不会开始了。当时看到这的时候,突然就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多想法夭折在想法中了。”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原则让我深有同感,比如存钱的习惯,虽然这个我是从小就无师自通的行为,但看了这本书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这个小习惯。还有就是写下自己的愿望清单,给自己的愿望清单配上具体可视化的图,都给了我对自己今后生活规划的新思路。”
你看,这世上的书单就像一家古怪的“药店”——有人需要《无声告白》那样的家庭沟通内窥镜,有人靠《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戒掉尼古丁,有人用《小狗钱钱》把零钱罐变成会下金蛋的鹅···
说到底,人类灵魂的缝补方式千奇百怪,改变自己的书籍也从来没有固定答案,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颗埋在纸页里的彩蛋,只等某个读者敲开并享受其中,发现惊喜。所以——轮到你了!在评论区甩出你的“改变书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