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看这篇就够了,轻松入门到精通!!!
在国内企服市场的寒冬期,行业数据显示超 60% 的厂商深陷亏损泥潭。此时,需求管理成为企业破局的 “生命线”,精准把握产品迭代方向、提升效率与质量,是在残酷竞争中抢占市场的关键。产品经理每天都要直面用户反馈、市场变化与业务诉求的 “需求风暴”,需求管理能力直接关乎产品存亡与企业盈利。
然而,现实却满是荆棘。众多团队深陷 “需求沼泽”,季度需求停滞超百个、无人认领的需求堆积成山,更有甚者,关键需求被搁置半年,导致客户投诉不断、运营质疑声四起,因需求遗漏造成的客户流失屡见不鲜。需求池乱象丛生,未经筛选的需求肆意堆积,紧急需求打乱战略节奏,资源在低价值事务中不断消耗。某头部互联网产品因需求优先级误判,过度开发非核心功能,致使核心用户流失 20%,损失超千万,这警示着需求管理失误足以动摇企业根基。
面对需求池这个产品迭代的 “战略枢纽”,多数产品经理常陷入 “需求爆炸却无从下手” 的困境,优先级混乱带来的资源浪费也令人头疼。
本文将通过剖析需求池动态管理机制与科学优先级决策方法,助你搭建高效需求管理体系,轻松从入门到精通。
01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愈发凸显。它宛如一台精准无比的导航仪,在错综复杂的商业航道中,为企业明确前行方向,引领其坚定不移地驶向成功彼岸。精准把握需求,就像是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密码,能从源头上有效规避资源的无端浪费,将每一份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刀刃上。
一. 搭建需求池
需求池并非简单的需求列表,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需要持续收集、过滤、更新需求,并根据产品目标、资源限制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其核心价值在于:
统一需求入口:避免需求分散在邮件、聊天记录等碎片化渠道中;
透明协作基础:为产品、研发、测试团队提供一致的需求视图;
灵活应对变化:通过动态调整优先级,快速响应市场与用户反馈。
搭建需求池,可采用Excel或云文档等工具,也可以采用专业管理系统,如Redmine、Trello、Jira等工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
二. 需求管理要求
搭建需求池后,也要对需求管理提出相应的要求,需把握以下原则:
完整性:要广泛收集不同渠道、不同客户反馈,也要包含竞品动态、内部优化建议、老板需求等,避免需求盲区;
标准化:采用统一需求模板,精准描述需求,降低沟通成本,大家都要遵照执行;
可追溯性:详细记录需求提出者、背景、进展及变更过程,确保需求全程透明;
及时性:收到需求时,要及时进行登记,一般情况下,要求产品经理接收到需求后,在2个工作日内,要及时掌握用户对需求的态度,清楚客户接受/拒绝的理由。
需求池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因此对于获取的需求要定期的更新和维护,以便能够相对准确的了解需求的情况。同时建议每周开一次需求复盘会议,掌握需求进展情况,识别问题和风险等。
也可以通过制作一个需求管理视图,从责任人需求分布、需求状态分布、需求版本的分布等,便于了解需求的情况。
有了需求池后,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结合相关资源进行产品规划,产品规划最重要就是确定需求优先级。
02
需求优先级排期方法
在需求管理中,需求池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需求优先级排序。合理的优先级排序方法,能帮助企业聚焦核心需求,优化资源分配,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更贴合市场需求与企业战略。接下来,给大家介绍需求优先级排期常用方法。
一. 卡诺( KANO)模型
卡诺需求分析法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创立,是精准分类和排序用户需求的有效工具。它通过剖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满意程度,对功能进行科学分级,从而明确客户需求实现的优先级。
基础型需求:堪称用户的 “痛点”,若缺失,用户满意度将大幅下滑;即便优化,满意度也难有显著提升,属于产品必须满足的基本功能。
期望型需求:即用户的 “痒点”,提供这类需求能提升满意度,反之则会降低,需求与满意度呈正相关。
兴奋型需求:是用户意想不到、难以表述的潜在需求。不提供时,用户满意度不受影响;一旦提供,满意度将大幅跃升。
无差异需求:无论有无,用户满意度都无变化,企业应尽量规避此类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反向型需求:用户原本无此需求,提供后反而导致满意度下降。
以智能手机为例,通话和短信功能是基础型需求;高清摄像头、长续航能力属于期望型需求;而最初的面部识别解锁,就是让用户惊喜的兴奋型需求;一些极少使用的冷门小工具可能是无差异需求;若强制用户接受频繁广告推送,就成了反向型需求。掌握卡诺需求分析法,能帮助企业更好满足用户期待,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矩阵分析法
矩阵需求分析法是一种高效梳理需求优先级的工具。它以 "重要性" 和 "紧迫性" 为坐标轴,将需求划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且紧迫:必须立即处理,如电商平台支付系统故障
重要但不紧迫:需长期规划,如用户体验优化
不重要但紧迫:可委托他人处理,如临时会议安排
不重要也不紧迫:可暂时搁置,如非核心功能迭代
例如,某 APP 发现登录页面频繁崩溃(重要且紧迫),应优先修复;而界面 UI 改版(重要不紧迫)可安排在后续版本;用户反馈的某个小众功能需求(不重要但紧迫)可交由客服跟进;新增趣味小工具(不重要不紧迫)可暂缓开发。通过这种方法,团队能清晰规划工作优先级。
三.价值分析法
需求价值分析法是通过 “需求价值” 与 “成本” 双维度评估需求优先级的实用工具。以需求价值为纵轴,考量用户增长、覆盖规模与盈利潜力;以需求成本为横轴,聚焦开发耗时、资源投入和预算消耗,最终形成九格矩阵。
需求价值:获取更多的用户,满足更多的用户,赚取更多的钱。
需求成本: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最少的预算。
高价值低成本的需求位列优先级顶端,例如短视频 APP 推出 “一键生成节日主题视频” 功能,利用现有技术框架,仅需少量开发资源,却能吸引大量用户、提升活跃度,属于典型的高性价比需求;而开发复杂的 3D 虚拟试衣间,不仅成本高昂,用户实际使用率低,则应暂缓推进。通过该方法,企业能精准筛选高价值需求,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
四. 马斯洛需求分析法
马斯洛需求分析法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低层次需求如生理、安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动物本能相似;高层次需求如尊重、自我实现需求,则彰显人类独特的精神追求。
这些需求呈阶梯状分布,只有当下层需求得到满足,上层需求才会成为主导动机。
因此,产品应该先满足用户的低层次需求,其次才是高层次需求。
以手机产品为例,稳定的通讯功能、基础续航能力满足的是用户的生理需求;支付安全防护、隐私保护对应安全需求;社交软件适配、多人互动功能满足社交需求;个性化外观设计、高端品牌定位满足尊重需求;而强大的创作工具、专业级性能,则助力用户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03
小结
好的产品管理,是让需求自然生长。那些在寒冬里活下来的产品,不是因为收集了更多需求,而是更懂得倾听用户呼吸的节奏。需求池不该是表格堆砌的仓库,而应像河流——既有源头活水,又能沉淀泥沙。
优先级不是排期游戏,是看见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状态,同时是利用资源最大化选择的结果。
定期清理需求池,像修剪一棵树。砍掉多余的枝桠,阳光才能照到真正重要的果实。记住,最锋利的需求永远藏在用户没说出口的叹息里。
这套方法论的终极意义,是让产品人在需求风暴中保持清醒:既俯身拾捡珍珠般的真实需求,又抬头看见产品战略的整片森林。唯有以动态管理持续过滤、校准、生长,才能让团队在残酷竞争中,用精准的需求支点撬动最大的用户价值。
声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