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要上线已读功能了?
01.
前几日,关于微信要开通已读功能的话题登上热搜了。
听到后的第一反应以为就是开玩笑,怎么可能呢?
而网友的“反对情绪”更激烈,比如:
网友A说:微信已读功能功能还是别出了,你出了叫社恐怎么活啊。像我这种经常喜欢已读不回的还怎么找借口,出了的话我会想连夜跑路的,你最好一辈子不许动它。
网友B“威胁”道:如果微信敢开微信已读功能,我就宣布从此彻底退出微信这个圈子。
网友C:该功能可能会暴露阅读状态,导致社交压力倍增。
...
等等发言,基本上都是反对的。
后来想想,不会真的要上吧?
那如果真的上了的话,那跟朋友微信闲聊也像上班一样,还是轻松社交的工具吗?
随后关注了一下官方的回复,腾讯公司公关总监-腾讯张军发文表示“已读”会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所以从一开始微信就坚定不移地不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
听了他的话,总算放下心来了。
02.
作为产品经理,总是会去想背后的原因。
微信为啥不做呢?具体有哪些原因呢?
了解这些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假设微信上线了“已读”功能会怎样?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场景:
1.老板深夜群发消息:“XX方案明天必须改完!”,你以为很重要的消息,点开瞟了一眼。由于对这个需求不太了解,导致不敢贸然回复。
因此陷入“继续追问方案详细细节显得自己能力不足” ,但是盲目开干又害怕做错的境地。
2.异地女朋友给你分享了晚上看到的晚霞,你当时在忙,看到了微信消息,但没及时回复。女朋友看到微信消息状态是已读,但是没人回复。试想下异地女朋友当时的表情,就问你慌不慌?
3.许多年不联系的亲戚突然给你发来消息,可能有急事。你好奇打开看看,结果是借钱。你又不想借,但是状态变为已读,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还有一些尬聊的,你打开了消息。显示已读,但不知道怎么接,到底该不该回呢,该怎么回呢?
...
诸如此类的,听起来都压力山大吧。
03.
有过上述类似经历的朋友可以代入下,想象下这个功能上线了会怎么样。
光看到这些场景,都挺让人头大吧。
接下来结合多年产品的经验,来谈下个人的一些看法吧。
1.给用户足够的呼吸感
什么是“呼吸感”呢?
“呼吸感” 是这里是用来描述一种自然、轻松、无压力的交流体验。
比如你去租房,看到房顶特别低,是不是感觉很压抑、不舒服呢,这种房子就没有“呼吸感”了,不太符合人的居住体验。
如果加了已读功能,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就像进入一个房顶特别低的房间里差不多,特别压抑、不自然。
那么,交流的时候容易出现社交权力失衡的现象,发送方通过“已读”状态获得对接收方的隐性控制权。
这样,接收方就不自觉的被迫陷入“必须即时回复”的焦虑中,就给接收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交负担。
这种主要出现在职位比你高、对方权利比你大、辈分比你高的情况下,比如上级领导或甲方客户,可能因为你的“已读不回”,从而质疑你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你的绩效或业绩。
而微信“不显示已读状态”正是为了保护这种“呼吸感”,让用户在交流中拥有自主掌控权,避免因“已读”带来的焦虑或压迫。
从而让对话像自然呼吸一样:自然、轻松、无压力,也无需被迫快速回应。
这是一种更有温度的设计,能让用户的社交变得松弛起来,而不是陷入无边无际的、机械的“通知-接收-回应”的无限循环中。
也更加符合人们的社交需求,让线上交流愈加贴近人类本能的沟通方式。
这种体验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2.避免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如果有了已读功能以后,发送方就能看到接收方是否已读的状态。这样,接收方可能因“已读不回”被误解,发送方易容易陷入等待的焦虑中。
如果没有“已读”状态,发送方会想:“对方可能在忙,等他方便时再回复吧。”
这样就能避免制造紧张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增社交压力。
3.给用户适当的“装死”空间
微信和其他社交软件不同,里面的好友群体,大多是亲人、好友、同学、客户、领导、同事等熟人。
这些熟人社交关系,都是不被允许或不好意思已读不回的,尤其是领导和客户。
没有“已读”状态,看到不想回复的消息,还能装没看到。哪怕事后解释,问题也不大。
但如果出了这个功能后,只要看了信息,就得回复。不回复双方就会很尴尬,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双方关系。
所以没有的话,能给用户适当的“装死”空间,大不了请对方吃顿饭,说手机没电了、太忙了,随便找个理由就蒙混过去了。
4.微信本身的定位
微信团队强调微信是“轻社交工具”,遵循“无负担体验”的设计原则,与钉钉、飞书等"效率工具"不一样。
后者需要已读功能来提升沟通效率,而前者更关注人际关系的自然维系。
二者本身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功能自然会有一些差异。
这种差异化体现在功能的取舍上,根本上还是围绕核心定位做出的战略选择。
04.
那对于咱们产品经理而言,有哪些启发呢?
1.时刻需要洞察“人性”需求
张小龙一直强调,产品设计需时刻围绕“人性”来展开,也就是说设计之前要先理解什么是“人性”,人性夫人基本需求是什么,想清楚这些,再去做产品设计。
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层次理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社交需求处于金字塔的第三层级。
那微信拒绝开通“已读功能”正是基于对“社交需求”留白的深刻洞察,让用户拥有“自主掌控对话节奏”的自由,从而避免被紧张的人际关系绑架的风险。
但是在企业微信或钉钉中就不一样,双方都希望能高效的沟通,虽然社交压力较大,但是为了早点处理完工作,压力就是其次了。
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思考清楚人性需求以后,再去区分实际使用人群的不同场景,比如职场效率工具--企业微信、钉钉,私密社交工具--微信、QQ,避免将效率工具的属性强加到私密社交工具的场景中去。
2.回到问题源头去思考
张小龙曾强调:“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那一定是问题错了。”
意思是说如果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用户而言太过于复杂,那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向出错了。
而真正的解决方案应该遵从“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要回到问题本身,重新去审视和定义问题,才能找到更本质、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3.功能设计上要懂得克制
微信放弃“已读功能”,而通过“对方正在输入…”这种轻度提示,满足用户想看到对方是否在回复的沟通需求,正是对“克制”良好的诠释。
对我们而言,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将需求重心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上,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4.以用户为中心
微信坚持不做“已读”功能更多的还是以用户为中心,时刻在维护用户的信任,真正的尊重用户,帮用户“当人”。
不管是出于对微信品牌形象的巩固,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去做更好的体验设计,无疑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对我们而言,时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天天坐在办公室臆想,要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角色中去,切实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05.小结
1.时刻需要洞察“人性”需求
2.回到问题源头去思考
3.功能设计上要懂得克制
4.以用户为中心
微信对“已读功能”的拒绝,本质上是效率工具与人性需求最终的博弈结果。
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对用户真实需求场景的深刻洞察,更揭示了数字时代下真正的连接,应始于尊重,而非掌控。
今天的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