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一旦被向下兼容,注定难以向上突破。
如果你俩聊天感觉很好,不一定就是默契相投,也可能是他在向下兼容你。
昨天和朋友把酒话桑麻,席间聊到沟通同频的话题,对此我们很有共识:同频共振的交流不仅沟通高效,更让彼此感觉超好,我们甚至能感觉到同时分泌的内酚酞和多巴胺。
一般来说,高度同频有两种常见场景:
一种是价值观、认知观的确在同一水平线,沟通理解也同在舒适区,自然同频共振;另一种则是一方认知高频,另一方认知低频,高频的一方在向下兼容低频的一方,营造出低纬度的同频。
遗憾的是,第二种却往往是常态,而认知一旦被向下兼容,就很难有效的向上突破,在不进则退的时代背景下,禁锢的思想枷锁叠加上时间的无情成本,打工人的圈层便显得日益固化。
众所周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认知,而产品认知思维是产品同学最重要的基础认知力,因此,只有认知升级才能更好支撑和驱动产品生长。
事实上,镜同学始终认为,产品经理这个行业,downside极低,upside极高,堪称打工人中的岗位奇迹。
换句话说,产品的门槛很低,但发展天花板很高,那么差异性的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潜力就显得弥足珍贵,显然,这都离不开思维认知的跃迁,反之,若在认知层面落后一圈,那将很难超车。
基于此,镜同学结合本周的感受分享几点浅薄思考,希望能带给你认知启发和职场参考。
1、掉入“穷人思维”的认知陷阱。
2、边界感不强,业余挑战专业。
我觉得这个简历很好呀,工作经验很长,何况现在团队××同学也是专科学历,也很优秀啊,是不是不要学历歧视呢。
我昨天和朋友聊到创始人的格局和胸怀时,他说很多初创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都在于创始人的视野和认知格局,而最常见的制约因素就是「刚愎自用」,不听人劝。
事实上,不只是公司创始人,不少产品同学也经常掉入“刚愎自用”的认知陷阱中,总习惯于在自我认知范围内做决策,但讽刺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句话说的很好:你赚不到你认知范围外的钱,凭运气挣来的钱,最终都会凭本事亏掉。
而来自社会心理学的启发是:我们对痛苦、缺陷的记忆总是优于优秀、理性的行为,如,我们深知「木桶短板效应」,却往往容易忽略「长板互补效应」,不懂得兼听则明的智慧。
镜同学在以前的文章中分享过,我早些年面临择业选择时,我都会反复咨询身边高手和领导,之后再汇总他们的指导建议,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享受着「听人劝」的认知红利。
但在产品工作中,我却发现有不少产品同学却总是自我封闭,既没有主动求教的意识,更要命的是,面对他人的指导,总是一副“你在教我做事情”的不屑表情。
上周,我和业务、运营团队开会,期间,我们的业务总监对某个业务员输出的营销话术不是很满意,便把自己积累的客户访谈技巧、营销话术等当场做了内部分享,客观上来看,他作为业务负责人很有两把刷子,其业务能力也很成体系。
但被他批评的这个业务人员却很不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业务指导的价值,可能还沉浸在被批评的语境中无法自拔,殊不知,开放驱动成长,莫被“面子”遮望眼。
你看,这中场景就是很典型的「封闭心态」,在工作中就很难融合各方优势、统筹利己因素,从而快速生长,顶多属于自我随机进化。
最后,镜同学还是要再强调下:产品经理岗位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试错、不断复盘、不断进化,而持续向上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底层的认知,这就如同架构搭建,底层若失之毫厘,上层将谬以千里。
作为产品同学,我们要始终牢记思维的重要性,始终相信认知的力量,绝对不要在认知层面落后,唯有此,才能不断向上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