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来自一位朋友的提问,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人虽然身处产品岗位,但更多是基于外部驱动自己成长。因为外界的事情让自己不断变化,而恰恰缺少了自己内在的目标和追求刚开始做产品时,因为竞品分析和日常中接触到的好产品,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做一款“有温度、能共情”的产品或者功能出来
当时锚定的是“年度分析报告”这个功能,自己内心非常希望有机会在自己所负责的产品上做一个这样的功能,与用户共情,为用户复盘,表达自己对于这款产品和用户的情怀。
但是因为我所处的行业偏向于B端,用户使用报告需要大量的用户承载,所以大多数C端平台会有这个功能,偶尔有些B端平台也是当客户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实现”这个功能因此,几年之后我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做一款能够真正为用户降本提效的、有用的产品
很多B端产品看似功能很多,但客户实际的“痛点”、“难点”、“痒点”并没有解决多少。堆砌功能很常见,看似什么都有,实则什么都不痛不痒;看似数字化转型在望,实则真正的用户反馈并不好
所以,第二阶段我的产品目标便是做一款真正“小而精”的场景,满足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真正能够通过产品力为客户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现在我不去执着于做一款怎样的产品,而是希望通过产品力,产品思维,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变化也是我后续想要尝试的一篇文章:产品思维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无论我们是否为产品从业者,采用产品思维势必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比如沟通表达的能力,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观点;
比如同理心,更容易走进对方内心,挖掘对方意愿,响应对方诉求;
比如结构化思维,无论是做解决方案,还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便是做一次旅行计划,结构化思维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设计;
比如对行业、经济、社会现状的理解,能够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看待生活现象更宏观、更豁达,进而得到更稳定、平和的生活状态。
这些都将是产品思维和产品能力为自己带来的生活状态上的变化而这种生活的状态和生活目标,则是我现阶段做产品的终极目标我觉得不应该,但更应该实事求是。我这变化的三个阶段,更像是对产品领悟、产品理念和思维的成长过程
就像之前在这篇文章中写到的(产品战略思考之“实事求是”),做产品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毕竟一款产品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存在完美与终章,都应该是不断演进不断迭代,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