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研效率,我有一些难以复制的,强烈风格化的方法
1、
tap 我去之前产品团队 12 人(含助理),我去之后 5 人(含我),出产品方案的产能大涨,研发评审会一次通过率从 70% 提高到 100%。
那么,如果员工离职怎么办?缺口怎么堵?
我来堵。我熟悉每一个需求,每一份文档,所有任务都要和我 1V1 地从头确认到尾。短期内我来指导别人补他的缺口,新员工到位后我来指导他快速接手。
但少数人评审怎么可能呢?所以我把产品评审分为深度交流,和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就是大家常见的那一套。
深度交流,是把设计稿和 PRD 投在大屏幕上,然后从第一个模块,第一个段落开始。所有人盯着这一块,很安静地想一会儿,然后提意见,一直到没有更多意见后再看下一块。相当于现场逐字批改。
这么做和集体交流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我可以进入心流。
在集体交流中,一是我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从头到尾细细地抠;二是意见也良莠不齐,很多时间耗费在低质量的讨论里。这些都会对我造成干扰,把我拉低到他们那个状态,思考的深度和他们差球不多。
但在深度交流里,我会掌控讨论节奏,毫无顾忌地,沉浸态地从头到尾,思考每一个细节,进行快节奏,同温层的讨论。其他人也可以加入这个语境里,“每一块” 都讨论到无话为止,一点点地把设计从头捋到尾。
独自画原型写 PRD,我的思考深度比如说是 90 分。深度交流,我的思考深度大概是 70-80 分。集体交流,我的思考深度最多只有 60 分。七嘴八舌,东拉西扯,注意力涣散。也就是交流环境受到的干扰越多,思考深度越浅。
所以我的习惯是,先拉上 PM 开小会深度交流,方案满意之后,再参加大会评审,收集广泛的反馈,查缺补漏。
这样的深度交流,相当于我和 PM 共同在一线设计产品,我来帮他提效,我来帮他保质。一周我大约要开 15 个左右的 1V1 小会,快速稳定地推进项目。
由于所有任务都需要我在 1V1 小会上细致地确认,理解深度超过 PM,然后我来和对口的研发核心快速碰一下框架设计,确认研发的立场,再转述给 PM,这样提交到研发评审的方案就减少了很多风险。
同理,我也会跟对口的运营核心先碰个头,一起把框架定下来,再由 PM 接手。
我做这些事,效率超高,而且会一次性跟研发核心,运营核心谈多个项目,通常每周碰一到两次。效率远远超过 PM 挨个约对方的时间。
这时候,我的控场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会议效率。只要我在,就不可能出现拖沓不决。我把有难度的会议搞定,剩下的落地流程再交给 PM 去走。
所以我提效的方法,就是我自己大量深度参与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重要会议。只要我参与进来,就一定能飞快地向前推进。而我也很享受这种深度参与的感觉,不愿意做每天看报告的产品官僚。
提高会议效率,人比流程的作用大很多。按我的理解,如果没有我这种主动且强势的业务精英,什么流程优化都不顶用。
犬校同学追问:这样听下来,你下面的 PM 都好工具人呀,自己会比较累,下面的人成长也很慢。
答:如果 PM 的输出能接近我,赶上我,我也会甩手不管,只审核几个关键环节。
那么在单个项目输出上不如我的 PM,是否会成长缓慢呢?我觉得不是,每一个细节的深入讨论,我提供大量的方案建议与背景分析,相当于手把手地带,对成长亦有促进。
只不过,不如我的 PM 缺少 “独立选择” 的机会,虽不至于成长缓慢,但也不能(公司支付代价)快速成长。这是因为当时老板要求我 “给产品运营部门兜底” ,我说到做到,不允许 PM 给公司带来损失,所以严格审核每一个细节。
如果老板的要求侧重于 “提升产品运营部门经验值” ,我应该会是另一种管理方式,允许他们做选择,也不抠细节,但指出各种选择的利弊。事后多做复盘总结。
犬校同学背书:纯银一直在推行的小团队模式,还是能给到团队同学充足空间的。
答:小团队模式完全取决于:
leader 个人能力很强
leader 权力比较大 leader 喜欢小团队,喜欢在一线工作
大多数 leader 升职以后,精力顾不过来。A 级招 B 级,B 级招 C 级,产品团队渐渐就低效臃肿官僚化了。
我是个特例,是因为我的输出效率超强。前年操盘 tap 的 C 端产品,同时在点评带一个创新项目,两份工作都喂不饱我的产品欲望。而且我很享受同时带十几个项目,乐在其中。
如果我的权力再大一点怎么办呢?(很可惜没这个机会了)
一是把相对次要的项目放手给别人,二是培养我信任的,和我风格相似的嫡系去一线分担重要的项目,而我自己盯我最看重的项目。
总之,最强的人就应该冲在最前面。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3
犬校 2023 年开放加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犬校加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