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生意:既不是“闪电战”,更不可能是“持久战”

     分类 [产品经理]
2023/9/7 11:41:59 浏览量  1564 喜欢  29
导读:经过了跑马圈地的闪电战和突击战之后,中国的SaaS似乎陷入了困局。在东试西试都无果后,行业主流腔调变成了“SaaS是个慢生意”、“SaaS要打持久战”

SaaS生意:既不是“闪电战”,更不可能是“持久战”

实际上,闪电战和突击战肯定不行,但持久战对于SaaS业务来说,只能更糟。

SaaS真的是个慢生意吗?

肯定不是的。因为本质上,SaaS是个互联网服务生意,没有慢的

就算与企业软件相比,SaaS也是个绝对的快生意。因为SaaS的价值实现周期TTVTime to Value),比软件短10~15X,即如果SaaS在一个月内,实现客户想要的业务成果;软件则要花10~15个月。

企业选择SaaS而非软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快。

如果SaaS比软件生意还慢的话,投资软件不是更香吗?

SaaS能不能靠“持久战”获胜?

如果只是嘴上说说,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倒也无妨。但是如果真打算这么干的话,可能持久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因为资本急需退出,团队在弹尽粮绝的形势下,也很难坚持太久。

不过,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海外SaaS公司IPO之前,哪个不是干了8910年?这不就是个慢生意嘛。

这个问题的逻辑,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

为什么SaaS公司都需要花费长达数年时间,才能让SaaS业务变得成熟稳定,具备盈利能力?因为所有SaaS业务,都存在一个无法避开的“爬坡期”。为此,行业内还有一个专门的术语-RUT(Ramp up Time),用于描述获得这种能力所需的时间。

SaaS为啥一定要有RUT呢?因为SaaS这种把软件做成订阅的商业模式,本身就自带了很多致命的缺陷,至今也未能很好解决。比如SaaS业务无法彻底杜绝的流失;又比如,居高不下的获客成本和留存成本,阻碍了整个行业的盈利。

一家SaaS公司要想修复和弥补这些缺陷,让SaaS这个商业模式成立,就一定需要时间。

就拿销售来说行业内的基准数据是:SMB销售的RUT3个月,而enterprise销售则需要6个月CSM则是4~8个月。

每个业务角色RUT,综合起来就是公司的RUT

如果你研究一家SaaS公司的增长过程,会发现,它们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和匀速的,而是在某一刻有明显地加速,这就是RUT拐点。

不过,随着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AI大模型等技术的加持,再加上不断改进的培训和训练方法,SaaS公司的RUT将越来越短。

而一家SaaS公司一旦过了RUT,意味着之后的所有投入都是有效的。

不信邪的中国SaaS公司,自然也不会相信RUT的存在。

所以,持久战和RUT,是两码事。

持久战的另一个依据,是说不用着急,海外头部SaaS企业不是也没盈利吗?

这个类比的逻辑荒谬之处,在于“没盈利”与“没有盈利能力”根本就是两回事。只有过了RUT,才可能具备盈利能力和盈利的可能性。

同样是亏损,为啥海外SaaS企业能亏得理直气壮,而国内SaaS公司却亏得一点底气都没有?

就是因为它们的投资者知道,它们已经具备盈利能力,只要降低增长速度,短期内就可能盈利。莫不如再加大投入提高增速,将来的收益会更大。

要说与时间和周期有关的指标,还真有一个公允而客观的,就是CAC payback。它的意思是:如果用利润来偿还获客所花费的成本,需要多长时间?

行业头部企业的CAC payback,平均分布在30~40个月,听起来长达34年时间,才可能实现盈利。

但这件事是确定的,等你34年又何妨。

反之,如果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啥时候能盈利,那么“慢生意”和“持久战”,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借口。在当下的情势下,特别不合时宜。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