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产品经理,我挺佩服的
最近在和不同行业的产品经理聊天,他们并非互联网产品经理,而是传统制造业以及新消费品的产品经理。
当然,以前他们不被称为产品经理,不过现在内部也开始用产品经理来定义他们。
其中有一位是某品牌新造车势力的产品经理,他参与负责了目前一款市售车型的设计和开发,跟我分享了很多。
比如,设计汽车产品和 App 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容错空间。
汽车产品的设计一旦下线生产和交付,那就意味着设计无法收回,而 App 产品还有迭代改进的升级空间。
因此,设计一台汽车的难度要远比一款 App 产品要高,主要体现就是容错空间更小。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他们会做很多的可用性测试和调研,提前也会做很多的场景实验和预判。
即便如此,依旧会在新车上市交付后遇到前所未有的情况。
尤其是一些设计硬伤,只能伴随着下一次的车型迭代或者投产加以改进,已经投产交付的车型就天然带着 bug 给到用户手上。
虽然已经在尽可能避免设计缺陷的存在,但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与此同时,不同用户对同一个类型的设计会有不同的认知。
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新品牌造的智能汽车都会强调场景,比如家庭用车、极致驾驶、以及越野穿越。
其中以家庭用车覆盖人群最大,所以很多品牌会推出类似女王座驾或者零重力座椅这样的噱头。
说白了,就是把其中一个座位实现放平或延展,让坐上去的人有一个比较舒服的坐姿。
对于这个设计,有的车企在设计时把方案放在了第一排的副驾,而有的车企则放在了第二排。
对于放在第一排的设计方案,一旦开启女王座驾或者零重力模式,那后面的第二排显然是没法坐人的。
而对于放在第二排的设计方案,那第一排就没法坐人了。
这么一来,到底哪种方案更好呢?
对于这个方案的选择,他们做过很多的调研和考察,结果发现从乘坐舒适性和伸展性来说,第一排的方案更好。
但是,从隐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来看,则是第二排的方案更好。
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男主人开车,女主人带孩子基本都是坐在后面,此时的第二排方案就会发挥优势。
我也问过购买了某品牌车型带女王座驾功能的朋友,他说这个功能买来基本就没用过,因为他太太基本都坐在后面陪孩子。
所以,设计初衷好的产品方案一旦遇上真实的用户场景,预设的逻辑可能就会出现冲突。
再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车企都会推出 6 座 SUV,也就是第二排带两个独立座椅的车型,同时拥有第三排座椅。
对于第二排独立座椅有一个设计细节,就是靠近车内一侧有可移动扶手,但是靠近车门一侧的座椅有的有,有的没有。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设计上的差异呢?少一个扶手的方案是为了省成本么?
可能单纯从功能性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边都装上扶手是一个更合理的设计,不管是美观协调性还是功能性都更好。
但是,如果从场景实用性来看,靠近车门一侧的扶手或许真的是一个多余设计。
我以前有一次乘坐别克 GL8 的经历,当时我把第二排座椅两侧的扶手都放下来了,坐起来的确很舒服。
可当我到达目的地下车时,我忘了把靠近车门一侧的扶手收起来,导致我起身往下走时被扶手顶到了腰,那叫一个疼。
如果此时下车的是老人或者小孩,那还会有摔下去的风险。
所以后来我去观察体验一些 6 座车型时都会特别留意这个设计,采用了单侧扶手方案的产品经理一定是有过使用场景洞察的。
或许有一部分用户会觉得有了会更好,多了总比少了好,但产品的取舍要传递的用户价值就在此时发挥作用。
不是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给用户最合适的。
他还跟我分享了很多汽车设计过程中的有趣案例,包括外形设计向功能性的妥协、内饰设计审美的取舍、以及用车人群定位对产品本身设计的影响等。
很有意思,同时我也挺佩服他们的。
做互联网软件产品出了 bug 至少有修复重新上线的机会,但对于车这种产品来说就更需要严谨。
如果有机会,也建议你们去近距离观察体验一下现在的一些新车型设计,明显能感知到对于用户体验的拿捏比以前更细致了。
我认为,这是好事。
同时,体验型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并没有进入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