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的赢家,也许不是SaaS公司

     分类 [产品经理]
2023/10/9 11:46:50 浏览量  366 喜欢  63
导读:一位朋友私下告诉我:中国某头部SaaS公司,需要10年才能收回获客成本

SaaS的赢家,也许不是SaaS公司

01 “SaaS+”与“+SaaS”
一位朋友告诉我:中国某头部SaaS公司,需要10年毛利,才能收回获客成本。
听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惊讶。
这家公司在中国属于绝对的头部SaaS,而且有机会在近几年完成上市。
而10年的获客成本收回周期,不管是和什么标准比,都显得太高了。
但是,我似乎又不应该惊讶。
因为在中国,很多SaaS赛道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获客成本高、毛利低是行业常态。
越是追求规模化增长的SaaS公司,财务状况可能越是糟糕。
特别是作为主流赛道的管理型SaaS,比如ERP、CRM、HR等,还会遭遇“中国市场的难题”:以国央企为主的大企业,不喜欢SaaS模式。
因为这个难题,中国SaaS规模化盈利的条件就变得非常苛刻。
首先,他们所服务的赛道需要有大量具备付费能力的民营企业。
其次,他们需要建立起明显的领先优势,从而获得溢价空间。
在中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赛道和SaaS公司屈指可数。
不过,SaaS公司也可以有“副业”,特别是和其软件业务存在协同关系的“副业”。
通过“副业”做大做强,在这方面,中国SaaS公司的实践也不少。
比如微盟,一开始创业的方向是电商SaaS,不久他们代理了腾讯的广告业务,这大大加快了微盟的上市步伐。
然而,只要SaaS业务还是公司毛利的主要来源,SaaS公司就难逃中国市场的困局。
不过,除了SaaS业务和“SaaS+”,中国SaaS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SaaS”公司。
这一类公司,一开始的主营业务往往并非软件。
他们甚至都不懂B端软件。
但是他们发现,通过SaaS软件的互联网属性,有机会把经营能力高效“溢出”给客户。
同时还可以更迅速的拓展业务,乃至改变整个行业。
贝壳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通过将“链家模式”固化到SaaS系统,贝壳拥有了改变整个房产中介行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SaaS”是中国本土化的创新,不但适应中国市场环境,还可以规避过度竞争的问题。
另外,由于“+SaaS”的企业往往是行业头部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就使得他们的获客效率更高,不需要面对大部分传统SaaS公司的获客难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SaaS模式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舶来品。
也许,本土化的“+SaaS”公司,才是中国SAAS的赢家。
 
02 “+SaaS“的陷阱
“+SaaS”最大的特点,是创始人往往没有ToB软件经验。
这就意味着,他们很容易犯下“常识性错误”。
一个最典型的错误,就是低估做SaaS产品的难度。
2016年,某垂直赛道一位知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在抱怨了“现在的软件做得太烂”以后,公开宣布进军软件行业。
在他看来,“软件不过是一个工具”,在他强大的咨询能力下,这只是一件“顺手成功的事”。
可惜的是,这件事情似乎就止于“宣布进军”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听到新的消息。
即便是大厂,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名噪一时的HRX——万亿市值的平安集团的战略级项目。
平安集团宣称HRX是“CEO为CEO设计的解决方案”,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
B端软件最重要的不是蕴含管理思想,而是具备标准化能力。
最终,HRX落得个解散团队的下场。
除了“低估做SaaS的难度”,“+SaaS”公司还容易陷入以下3个陷阱:
1、人才陷阱
这里最关键的点在于:“人才”多没用,能够和老板平等对话的“人才”才有用。
HRX为什么会失败?
肯定不是缺钱,也不是缺人。
要知道,HRX团队都是从大厂挖的高端人才。
这里的关键在于:没有人给董事长说实话。
或者说,董事长愿意信任的人,也没有做SaaS的经验。
曾经有一位管理咨询公司的CEO找我咨询,他做了一款SaaS软件销售给自己的咨询客户。
但困扰他的是:软件续费率很低,而服务成本却很高。
我简单的了解情况后,就知道了问题所在。
他的主要客群是中小企业,客单价不高,因此采用的是远程服务模式。
按道理说,这些客户都是他的老客户,高层关系也很好,续费应该不成问题。
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软件的可用性和操作效率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的员工素质不高、流动性却很高,一款可用性不够好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加上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专业的IT人员,这就导致他们非常依赖SaaS公司的服务。
结果就是:SaaS公司付出了很高的服务成本,但客户仍然不满意,最终放弃了续费。
2、战略陷阱
有些创业者看到了“+SaaS”的巨大机会,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战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们熟悉的行业,面对成熟的业务,业务规划从战略开始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做“+SaaS”是一场创新。
如果直接从战略开始,就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确的做法不是从战略开始,而是从场景开始。
找到一个客户的痛点,以及软件落地的场景,再构建出闭环的MVP产品。
这样的试错成本更低,成功率却更高。
如果一开始就立足于“战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软件。
那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客户根本不认可软件的价值。
他们要不就是“被迫”使用,要不就是弃之不用,反正就是不愿意付费。
这方面的失败案例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仍然会有无数创业者前仆后继的跳进这个火坑。
曾经有一家“+SAAS”公司找我咨询,他们的主营业务是帮助加盟门店获客,现在他们也希望能够给门店提供SAAS服务,从而创造更大的行业价值和商业价值。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对软件进行SAAS化改造,而是展开一个深度调研计划,对加盟门店的痛点进行梳理和分析。
2019年,我在为一家连锁企业进行IT咨询时,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虽然我提出了“All in 微信”的战略,但是我明白:单纯的改造软件,并不能确保战略的落地。
最终,我花了3个月时间走访各门店,抓住了“客户体验差”、“营销效率低”、“管理分析慢”三个痛点,并从这3个痛点入手改造软件。
结果,新的软件一经上线就大受欢迎,如今已经成为该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系统。
3、免费陷阱
这是一条行业老兵都知道的规则:SaaS免费模式行不通。
回顾中国SaaS的历史,那些通过免费模式发展壮大的SaaS公司,不少已经走向破产,或者进行了痛苦的转型。
免费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麻痹”创业者的认知。
客户确实在使用我们的SaaS软件,但他们是不是愿意为软件付费呢?
除非你真正开始收费,否则很难得到真正的答案。
而历史教训证明:免费SaaS一旦收费,就会面临大部分用户的流失。
虽然“+SaaS”的主营业务不是SaaS软件,但是如果客户是被迫使用,无法确定SaaS软件的价值,那么“+SaaS”的模式就更像是皇帝的新衣。
曾经有一个创业者电话咨询我:要不要通过免费模式把软件铺开,再通过其他途径盈利。
我建议他,除非已经有很明确的免费商业模式,否则不要轻易尝试。
这里的关键在于:B端软件的个性化需求多、服务重,同时又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网络效应。
C端产品“猪毛出在羊身上”的盈利模式,无法走通。
比如,中国SaaS免费模式的领导者,钉钉、企业微信:如今他们的商业化模式,都是直接向客户进行收费,和C端的盈利模式大相径庭。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虽然同样具备互联网属性,但SaaS产品不能轻易模仿C端。
 
03 冷静讨论中国SaaS
最近参加了几场SaaS公司的大会,每次大家都在讨论“中国需不需要SaaS”的话题。
在我看来,中国需不需要SaaS,就好像问“中国需不需要互联网”一样,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只要我们还是市场经济,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决策就会越来越理性,他们对效率的追求也不会停止。
更高效、更互联网化的SaaS产品,必然也将替代更笨拙、更昂贵的定制化软件。
但是,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和阶段,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欧美市场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欧美化的SaaS模式,可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煎熬。
而那些有中国特色的“+SaaS”,也许有机会率先突围。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