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泡到芯片:芯片的发展历程

     分类 [产品经理]
2023/10/10 16:01:50 浏览量  301 喜欢  72
导读:本文简要介绍了晶体管、芯片的诞生和发展,以及摩尔定律的重要性。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芯片制造基础,摩尔定律推动芯片不断演进。CPU和闪存在计算机技术中起关键作用。模拟芯片应用能感知外部声光信号并进行处理。芯片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科技进步。

从灯泡到芯片:芯片的发展历程

2023827日至30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与此同时,华为公司突然预售了新款手机Mate60系列,这一消息让雷蒙多成为了华为代言人,引起了中国网友的热议,纷纷称赞华为的强大实力,突破了美国对芯片技术的封锁。

美国对华为的封锁措施经历了四轮。第一轮封锁发生在2019515日,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制裁华为并停止向其供应芯片。第二轮封锁发生在2020516日,美国援引长臂管辖原则,要求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技术的公司不得向华为供货,否则将一并受到制裁。第三轮封锁发生在2020817日,制裁范围扩大至软件与服务领域。随后在11月,华为不得不出售自家的荣耀手机品牌以自救。第四轮封锁发生在20213月,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宣布对华为进行第四轮制裁,导致华为无法获得5G射频模组的供货渠道,之前囤积的麒麟”5G芯片也被废弃,只能作为4G芯片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半导体和芯片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前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秉承着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的原则,开始阅读相关的芯片书籍,以增加对芯片行业的了解,并将我的认知简要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晶体管、芯片的诞生

 

要想发明芯片和晶体管,先要有半导体技术;要想有半导体技术,先要有量子物理学。基础学科是技术突破的深厚土壤。这一切都要从灯泡说起:

爱迪生的灯泡,是我们熟知的伟大发明之一。然而,这个发明在使用过程中,灯壁会逐渐发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迪生在灯丝上方增加了一个铜片。虽然这个尝试并未解决灯壁发黑的问题,但却意外发现了在真空环境中,灯丝与铜片之间存在单向电流。这个发现,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灵感,他们依据这个现象,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

继电器、真空二极管、晶体管,这些元件的特性使他们可以代表二进制的01进行逻辑运算,或者可以理解为开关。然而,真空二极管存在着损耗大、体积大、故障率高等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材料来替代它。

随着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深入,量子力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海森堡的学生威尔逊,基于量子力学,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半导体材料可以作为开关材料的原理,为后续发明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需求推动了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研究,贝尔实验室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硅的PN结。战后,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利、布拉顿发明了点触式晶体管和结型晶体管,并提出了MOS场效晶体管的概念。

然而,发明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往往在细节中存在着魔鬼。晶体管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半导体材料的纯度和杂质的平衡。人们开始使用拉晶法和区域精炼法,但这些方法效率低下,材料稳定性差。后来,人们发明了效率更高的扩散法,实现了大规模制备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降低了制造成本。最终,人们使用扩散法制造出了硅晶体管,它比锗晶体管具有更好的耐高温和高频工作的性能。

在晶体管的生产过程中,曾面临两个主要的挑战。首先,仙童半导体公司为美国军事企业生产的硅晶体管稳定性存在问题。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多亏了霍尼发明的平面晶体管。

其次,就是贝尔实验室莫顿提出的数字暴政问题。计算机、通信设备使用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且元件之间互连线更多,可达上千条连线。但是制作,却只能靠晶体女工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焊接。这样的制作过程即容易出错,又导致电路系统元件系统难以继续增加。在1958年左右,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仙童的诺伊斯、莱霍韦茨的电子隔离技术,共同推进了集成电路的实现,即利用平面工艺将所有元件都集成在硅晶圆的平面上,并通过晶圆上的金属线互连起来,发明了可大规模制造的集成电路,别名“芯片”。

从灯泡到芯片:芯片的发展历程

 

 

二、芯片的发展与演进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作者指出了一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创新者总是会面临窘境,而那些本来具备引领未来实力的企业却常常因为保守而错失良机。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由于企业流程和客户需求等原因,往往选择延续性创新技术,而无法评估新兴小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情况,最终失去了市场主导地位。相反,那些创新者企业选择了破坏性技术进入市场。虽然起初与成熟技术相比,产品性能较低、稳定性较差等存在缺点,但它们优先满足了边缘客户的需求,并随着产品的升级逐渐蚕食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在前文提到的集成电路(也称为芯片)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典型的“创新者窘境”。在芯片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错过了这一机遇,失去了市场的领导地位,而另一些企业则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芯片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MOS场效晶体管和摩尔定律。

 

2.1 MOS场效晶体管

MOS场效晶体管相较于结型晶体管更适合用于集成电路。这是因为MOS场效晶体管采用水平结构,而结型晶体管采用垂直结构,难以持续缩小。而随着晶体管的缩小,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增多,间距变小,从而提高了芯片的工作速度。

然而,MOS场效晶体管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它属于一种"破坏性技术创新"1926年,利林菲尔德首次提出了场效晶体管的概念。1945年,肖克利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直到1960年,贝尔实验室的阿塔拉和姜大元才成功制造出了MOS场效晶体管。然而,与结型晶体管相比,它在稳定性和速度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贝尔实验室撤销了MOS实验室。随后,仙童半导体公司和美国无线电等公司持续投入研发MOS场效晶体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MOS场效晶体管的销售额才完全超过了结型晶体管。

 

2.2 摩尔定律

当时,仙童半导体公司推出芯片的时候,因为工艺不稳定,良品率低,导致芯片价格比分立元件的还贵,只有航空和国防客户才用得起。因此,那时大部分客户,甚至仙童公司内部都认为芯片不值得信任,毫无优势,不应发展芯片。

随着,MOS场效晶体管的发展,摩尔认为芯片内集成的元件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规模效应会使得芯片价格降低至客户能接受程度。因此,摩尔尝试通过数学的方法,以说服业界相信芯片成本将会下降。如果能让人们相信未来芯片上元件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那么客户就会放下顾虑并逐渐接受芯片。

至此,摩尔通过分析历史芯片元件数量变化数据,于1965年给出了摩尔定律:依据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则,芯片的复杂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在1975年摩尔修改了定律,变为:依据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则,芯片的复杂度会以每两年翻倍增长。1975年时,摩尔给出过去十年芯片元件数量变化情况,基本符合摩尔定律。

从灯泡到芯片:芯片的发展历程

 

现如今,在摩尔定量的驱动下,芯片的元件数量不断攀升。1962年的元件数是7个,1964年是34个,1965年是58个,1966年是125个,1967年是264个,1997年日立公司(Hitachi Limited)“SH-4”芯片有超过1000万个晶体管,2006年英特尔的安腾2”处理器有17.2亿个晶体管,2017年高通公司的“Centriq 2400”芯片有180亿个晶体管,2022年苹果发布的“M1 Ultra”芯片晶体管数量更是达到了1140亿个。

关于摩尔定律几点特别说明:

1、摩尔定律不是物理定律,不会自然而然发生。它更像是一个自证预言、一个指挥棒,鞭策着行业参与者按照摩尔定律发展,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

2、元件数量为什么按照这个速率变化呢?主要是元件数量过少会造成芯片面积浪费,成本升高;元件数量过多,制造设备无法制造,良品率低,成本上升。而这个数值恰好是 “最甜蜜点”。

3、摩尔的数量翻倍指的是所有元件的数量,而不只是晶体管数量,因为在有些芯片中(如存储芯片),非晶体管元件(如电容器)会占相当大的比例。

4、人类为了实现摩尔定律,一直在攻克遇到的瓶颈,发明新的技术方案。如:等离子刻蚀、CMOS工艺、DUV光刻机、浸没DUV光刻机、FinFETEUV光刻机。

5、摩尔定律是否会终止?只要人类不断创新,我相信人类会继续延长摩尔定律的时间!

从灯泡到芯片:芯片的发展历程

 

 

2.3 CPU与闪存的诞生

 

CPU全名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是一种集合多种功能的芯片,通过一颗芯片即可实现大部分计算功能,与单一功能的专用芯片不同。CPU的诞生得益于MOS场效晶体管的发明和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在1969年,霍夫提出了精简CPU架构的概念,随后在1971年,法金设计并制造出了第一颗CPU芯片4004。随着个人计算机和CPU的兴起,英特尔公司和超威半导体公司成为最重要的芯片生产商。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存储器的发展。人类计数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结绳记事、纸卡上穿孔、磁鼓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和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同样受益于MOS场效晶体管的发明和半导体集成度的提高。

以我们使用的手机为例,它包含了内存(memory)和闪存(flash memory)。内存的本质是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它的缺点是断电后存储的信息会丢失。在手机中,内存的大小决定了可以同时运行的APP数量。

为了克服内存的缺点,科学家们通过发明浮栅晶体管、EPROMEEPROM,最终由日本东芝公司的舛冈富士发明了闪存。闪存全名为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它是一种可以多次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成本比老式的EEPROM要低得多,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手机、U盘、固态硬盘还是轻薄型笔记本电脑,都可以看到NAND闪存的身影。在手机中,闪存的大小决定了可以存储的音乐、照片、安装APP的数量等。

总结起来,CPU和闪存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科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处理各种计算任务;而闪存则是存储数据的关键,决定了设备可以存储的信息量和运行的应用程序数量。它们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更强大和便捷的计算体验。

 

三、模拟芯片的应用

 

上文中,我们已经讲到数字芯片CPU、闪存等等技术。接下来,我们看下模拟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人类通过五官可以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进行进一步行动。例如:耳朵听到警报声音,耳膜随着声波震动,带动听小骨和淋巴液震动,转换成身体的内部信号,传递给大脑。

有一种芯片同样可以感知外部声光的变化,并构建成电信号,传递电子系统,电子系统进行进一步行动。

主要原理是,模拟芯片能将感测到的外部声光信号放大,并用电信号复现出这些外部信号的幅度变化,相当于在芯片内部重新模拟出了这些外部信号,因而被称为模拟芯片。除了放大信号,模拟芯片还能对连续变化的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包括滤波、采样保持、比较大小等。模拟芯片是CPU感知外界的窗口,也是CPU对外控制的必经渠道。模拟芯片就是整个电子系统的耳、鼻、眼、舌、皮肤!

模拟芯片在感知端的应用,如我们所知的无线通信,大哥大、小灵通、手机的普及依赖射频的发展。再如,模拟芯片与微机械的结合,使得微机械芯片在汽车安全气囊、烟雾警报、DNA测序、病毒核酸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模拟芯片在驱动端的应用,发明的IGBT器件,如今已应用在电动汽车、高铁、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冰箱、变频空调等领域。

 

四、二极管的应用

当我看到二极管的功能与应用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原来基于半导体制造的二极管不仅可以用于芯片制造,还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发电、发光,无处不在!

半导体材料捕捉光子生成电流,用来发电、成像。反过来,电流也可以驱动半导体发出光子提供照明,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称之为光电子技术

二极管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就是利用二极管的光电效应,将阳光转化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还可以进行成像,如数码相机、哈勃望远镜等等。

更令人兴奋的是,二极管还能发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就是基于二极管的发光器件。通过注入电流,二极管会发出明亮的光芒,用于照明、显示和指示等各种应用。它们不仅节能环保,还具有出色的寿命和可靠性。如:LED灯、LED显示屏等等。

未完待续……下篇《探秘芯片制造:科技与挑战的完美结合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