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绿色金融”
前几个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相关概念,对于这些概念我始终一知半解,所以查阅了一些资料,简单整理绿色金融相关知识。
2016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绿色金融":
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通俗来说,就是国家鼓励、激励更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抑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投资,加大对低碳环保行业的支持,用资本驱动企业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金融产品
1)绿色信贷
2018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明确将绿色信贷情况正式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MPA),以量化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高效地支持绿色产业。
截至2020年底,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1.95万亿,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6.92%。具体从行业来看,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主要投放方向是“新基建”。
2)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
自2016年中国开始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以来,2019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万亿,且在2021年实现了最大年度增量。
2021年,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095亿美元(约7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682亿美元(约4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增量领先于其他主要市场。
其中,金融公司债是绿债的主要类型,通过发行绿债扩充绿贷规模。
从发行市场来看,122家发行人在境内绿债市场合计发行555亿美元(约35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1%,17家发行人在境外绿色债券市场共筹资127亿美元(82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0%。
其中,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仍属于绿债市场的主要发行类型,占境外发行金额的62%。
近九成募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的大部分资金(88.3%)投向了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领域。
3)绿色基金
绿色基金泛指投向绿色产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基金,是绿色证券中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根据投资标的不同,绿色基金可划分为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绿色证券投资基金,绿色产业投资基金针对股权或绿色产业项目进行投资,绿色证券投资基金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企业的股票进行投资。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较上一年规模增长36%。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规模4100多亿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规模3700亿元,90%为股权创投基金。
4)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被称为环境责任保险、生态保险,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沾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
2018-2020年,中国绿色保险保额、赔付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绿色保险赔付额213.57亿元,累计绿色保险赔付额533.77亿元;绿色保险保额18.33万亿元,累计绿色保险保额45.03万亿元,高额的保额为绿色保险有力发挥了风险保障功效。
二、识别“伪”绿色
虽然国家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但是具体哪些企业符合绿色金融业务的准入标准呢?
近年来,市场上标榜“清洁”、“绿色”或“可持续”的产品、服务开始泛滥,其背后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2021年标普500ESG指数中,新能源汽车的特斯拉被剔除,而传统汽车的宝马反而保留,与我们的常规理解背道而驰。但其实,判断一个公司或者主体是否“绿色”,不只是看其所属行业,而是看其实际业务的践行情况。
注: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ESG概念由2005年发布的Who Cares Wins报告中正式提出。它强调公司不仅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制衡。
尽管新能源车相较于传统能源车的绿色程度更高,但ESG概念更多考量的是行业中性及持续影响。假设一个绿色行业的A公司在ESG上“虚有其表”,那么相较于一个开展了绿色转型工作、但处于传统行业的B公司来说,A公司的ESG评级还是可能会差于B公司,特斯拉和宝马正是这样的代表。
特斯拉作为一家新能源车企,却缺少低碳发展战略、污染违规排放被罚款和产品质量存在重大隐患等原因,直接导致公司评分成为最差的25%。
相反,像宝马等这类传统汽车行业近年来致力于绿色低碳转型,降低排放量到原来的80%-90%,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自然值得一个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评级。
因此,眼前的绿色不一定是真绿色,我们评价一个公司或者产品项目,不应该关注其表面的属性,而是关注其实际的影响。在当前绿色金融的大背景下,鉴别“伪”绿色行为,这对金融机构尤为重要。
三、ESG指标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ESG概念由2005年发布的Who Cares Wins报告中正式提出。它强调公司不仅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制衡。
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组成,银行在ESG及可持续发展中举足轻重,银行履行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例如在绿色转型、双碳、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方面。
因此,在政策及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银行业更多地考量社会、环境以及治理(ESG)对自身及金融生态的影响。
1)政策指引
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计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宏观层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指引。
例如,在社会(S)层面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培养绿色消费等;环境(E)层面上,促进绿色发展和碳中和。
政府在双碳政策的大目标下,计划尽快制定行动方案及短期量化目标。例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总比重需从2020年的15.9%提高到2025年的20%。除了碳和气候相关目标,计划中鼓励重大水电项目及可再生能源等项目。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中首次明确要求: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检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ESG的全方面要求已经成为后续在绿色金融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考量。
之前在与一些数据公司交流相关数据模型时,对方也提出了基于ESG的企业评估规则。当时我对于ESG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通过本次绿色金融的资料收集和案例调研,更加明确了ESG在今后企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契合国家宏观战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全部为理论“扫盲”,后续如果有对于绿色金融、ESG治理相关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会再总结分享。